抓住“云祭祀” 这个文明建设“窗口期”
周荣光

    在我国,清明节有祭祀扫墓的传统,但鉴于今年疫情的影响,今年清明节祭祀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规避感染风险。为防范发生聚集性疫情传播,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管控措施,要求暂停现场祭扫活动,并取消各类公祭、共祭等现场集体祭扫活动,鼓励民众选择“云祭祀”等文明祭祀的方式,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

    笔者以为,传统扫墓只是一种祭祀形式。祭祀扫墓的精神内涵和初衷是缅怀、哀悼、追忆逝去的亲人、先人。扫去一方尘埃,擦亮一张照片,放上一束鲜花,说一段真心话,以达到追远思古的目的。但传统扫墓的祭祀方式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一方面在缅怀先人时祭扫人群和踏青人流的叠加,会增加不少的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传统扫墓时烧纸钱、放鞭炮,不但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还存在火灾隐患。尽管各地近年来都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推动文明祭祀,然而,从实际推广的情况来看,还尚未形成普遍性的社会潮流,导致在以往的清明节期间,各地依然面临很大的交通管控压力和环境污染压力。

    如今,传统祭祀扫墓撞上了肺炎疫情。在防控疫情的规则下,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各地均要求民众不聚集、减少出行、保持距离等,也使得大众开始重新思考清明祭扫的方式。事实上,由于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已经有很多传统的习俗被迫改变,譬如春节拜年、走亲戚、聚餐、团拜等都被迫暂停或改为其它方式。生命安全第一,规避疫情风险为首要,因此,最妥善的方案,当是全面推广“云祭祀”等祭祀方式。如是,虽然人们不能到公墓现场,但通过“云”平台举办网络追思会、制作思念卡及敬献鲜花、书写寄语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祭祀应重于心而不拘于形。为清明祭祀扫墓插上“云祭祀”的翅膀,虽然改变了形式,却没有改变清明祭祀的内核,依旧寄托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而且,“云祭祀”不仅能够满足民众的祭扫需求,减去传统祭扫过程中的舟车劳顿,还能最大限度地防范聚集性疫情的产生,保住疫情防控成果,值得推崇。

    其实,各地一直在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祀,而这次的疫情迫使大家取消各类现场祭祀,恰恰形成了通过“云祭祀”推进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期”。抓住这个“窗口期”,通过推动“云祭祀”,让人们在寄托哀思、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同时,形成不污染环境,倡行低碳生活意识和绿色生活理念的文明新风,非常必要。更何况对于很多在国外及外地学习、工作、生活的人来说,“云祭祀”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既达到寄托哀思的目的,又纾解难以亲身返乡之困,有利于移风易俗。

当前:B4(2020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