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坎布拉镇吉利村,入村的水泥路两旁一排排藏式民居如同梯田一般修建在山坡上,房前屋后,一片片树林错落有致。
“吉利村人原来居住在李家峡库区,由于水库建设搬迁到这里,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村委会主任夏吾端智介绍道。刚到这里时,村里连一棵树也没有,村容村貌更是无从谈起。遇到雨雪天,村道满是泥浆,出行都成问题。此外,村民因盖房用地、征地补偿款等问题经常发生口角,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全村81户380多人,人均耕地很少,除了种植小麦和油菜,村民没有其他收入,说到底,搬迁后最让大家着急的还是如何脱贫。”夏吾端智说,为了化解矛盾纠纷,镇党委、政府工作组多次入户收集民情民意,同时,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变村民观念,不断拓展村民增收渠道。目前,大部分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采挖虫草,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2017年全村就已脱贫摘帽。夏吾端智说:“每年,草山补助每户2600元,移民补助每人600元,坎布拉景区补助每人400元。这些年,党和政府给予群众很多政策上的扶持,群众的生活有奔头,心里也就没有解不开的结了。”
近年来,村民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等闲置土地,见空插绿、应栽尽栽,各家各户房前有树林,院内有花园,曾经终年荒芜的山坡,因为植树造林变得生机勃勃。截至目前,吉利村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集体造林35公顷,近90%的农户有了自己的林园。一棵棵树木点缀着村庄,也筑起了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建设资金,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村“两委”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孝老爱亲”评选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2017年,吉利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天蓝、水清、景美、人和”,这就是时下诸多藏区农村面貌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里,一个又一个村落在变革中展现出源源不断的精彩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