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用餐方式成为健康“护身符”
孙邦明

    每年4月份是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月。今年4月1日,国家九部门联合发文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防疫有我,爱卫同行”,“向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宣战”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公筷公勺分饭菜,不是见外是关爱”,各大报刊的宣传语,分外醒目,提醒着人们该是放下不合理饮食陋习的时候了,养成健康文明的卫生习惯,你我受益,生活将更加美好。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中国人长久以来围桌共餐的饮食习惯,非一日形成,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疫情面前,“公筷公勺分饭菜”重提,现实推广起来却不是容易之事。就上述宣传的内容而言,“公筷公勺”推行起来不困难,加几双筷子,添几个勺子,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负担不重,再说可以消毒,重复利用;顾客经历疫情,心留余悸,口有警觉,操作也不复杂,容易得到遵循与推广。

    然而“分饭菜”,在现实中推行并形成习惯,要困难得多。对于企业来说,物质成本增加,操作起来费事,累加的经济与时间成本,下摊到消费者身上事小,关键是降低了营业的效率,又恐迈过无人监管的“偷工减料”的门槛。每桌每餐每人的分食,更需要饮食企业的耐心与细心,更要追求的是对人民健康负责的持久责任心。如靠自觉自愿,恐怕会难以长期坚持而成了“一阵风式”的走过场。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非典期间,全国多个地区提倡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但随着疫情好转,再加上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推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的意识最终还是逐渐淡化了,这值得我们反思。

    对消费者而言,心理上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中国人群体性饮食,追求的就是围坐一起,其乐融融的“抢食”氛围。一下子分开“单吃”,行动上不习惯,心理上难接受,感觉气氛没了,人情味淡了,还不如不聚。所以对于分餐制,推广的确存有难度。因此,改变饮食陋习,推广分餐制,不亚于一场宣战。

    加大科普宣传的长效性与公众性。政府要加大宣讲力度与时效,通过新闻媒体向大众宣传,在公共区域张贴“分餐制”宣传横幅,或开展专题宣讲等,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创意的公益性宣传活动,力求宣传到位,覆盖到位,讲清合餐制不文明、不健康的危害性,灌输分餐制科学、健康的普遍意识。

    各地政府市场监管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开展对饮食企业长效的卫生检查。把分餐情况纳入常规卫生检查之中,电子屏公开展示,让健康文明的饮食企业受到尊重与宣传,还可对中小微餐饮企业实行一定的地方补贴,让中小微餐饮企业执行起来更积极更容易更持久。

    要在全社会倡导自觉自律,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虽是餐桌上的一件小事,但也是对自己负责、尊重他人的体现,是一个公民素质高低,也是城市文明形象,乃至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表达。人人都应该自觉参与到使用公筷公勺、推广分餐制的行动中来,即使疫情过后,每一位公民还是要把这一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持下去,让文明的用餐方式成为每个人的健康“护身符”。

当前:B4(2020年04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