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鼓励人们多读书,以唤起全社会的阅读欲望,努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实现“书香社会”的美好愿景。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阅读,对人成长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交谈。“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读书的厚度,往往决定着他人生的高度。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人受益终身。而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在创新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代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是形势所迫,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提高国民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神州大地处处书香,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才美好可期。在向着伟大中国梦昂首前进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因为只有人人崇尚读书,才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只有人人参与阅读,才能彰显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只有形成全民阅读的风尚,我们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还差强人意。2019年4月22日,在第2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亚马逊中国和新华网联合发起一项“2019全民阅读大调查”,收到近14000份有效问卷。该调查报告显示,只有近5成的受访者过去一年阅读总量超过10本;尽管9成受访者认为读书非常重要,但是每天读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当然,由于调查采取的是网络形式,所以涵盖的人群还大多是城市居民。假如该调查再延伸至广大农村或网络欠发达的地区,恐怕将进一步拉低阅读人群的比例。
笔者以为,大众的读书量偏少,有读书习惯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导向方面的原因,更有条件限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偏少,很多城市仅有一座,县级以下的城镇甚至没有。资源短缺、阅读不便,成为影响和制约公众阅读的一大软肋。
而实际上,社会上的图书资源并不少。比如说学校,上至大学、下至中小学,都有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再比如一些机关、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也都有一定规模的藏书。与公众借书难、看书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些单位的藏书却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闲置的状态。如果这些单位能拆掉借书这堵“墙”,打开阅读这扇“门”,把读物拿出来与民众“共享”,既盘活了资源,提高了读物的利用率,又大大地方便了居民就近阅读。仅以中小学为例,目前全国约有120万所,相当于有120万个图书馆(室)。如果能够开放共享,无疑将成为全民阅读的有力推手,对于提高全民的阅读水平是一件大好事。提供便利,让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成为每个公民的行为习惯,国强民富就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