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1%,较2018年的80.8%提升了0.3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的76.2%上升了3.1个百分点。从调查结果我们也不难看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所增长。
阅读进入“E时代”,这一趋势并不让人意外。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身边充满了互联网的踪迹,智能化的设施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的窗口部门,还有银行、车站、超市以及居民缴水费电费等,都已相继推出智能化服务系统,甚至连街头的小吃摊、农贸市场的蔬菜摊等,都可以扫二维码支付。既如此,面对数字内容平台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让阅读终端越来越便利等现实,数字化阅读量大增,就成为了不争的现实。
也有人疑问:古往今来,人们都信奉开卷有益;阅读进入“E时代”的当今,数字阅读能否延续对阅读的“神圣感”?笔者以为,对此不必有太多质疑。纸质书与电子书只不过是阅读时呈现文字知识的方法不同罢了。因此,无论是读纸质书还是读电子书,选择哪种形式实际都关联不大,重要的是在阅读方法上要倡导精阅读,在书籍选择上要注意读好书。
所谓精阅读,主要是指读书的态度,进而推论到读书的方法。书籍是知识的总汇,能让现代人看到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早已远去的历史;书籍是智慧的结晶,能使人聪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志向上的人一定要勇于攀登书籍这部天梯。笔者觉得,读书可以明志、怡情、养性,更能提升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规范个人的文明行为。读书能倡导高雅乐趣,更能抵制低俗不良。把书籍看活了,就会触及灵魂,净化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要不断激发持续增长的读书热情,倡导更高的阅读追求,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从“浅阅读”走向“深阅读”“精阅读”,使阅读点亮心灯,激发智慧之光。
所谓读好书,即书籍的选择上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需要读文字内容更好、更优质、更有品位的书。要特别注重于读经典、读名著。经典名著是经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是阅读者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创造新知的不竭源泉和提高文化品位、促进精神发育的上佳途径。为此,各国曾对青少年读书都有相关的规定,譬如美国教育机构要求高中学生必读二十多部经典著作,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弥尔顿的《失乐园》,柏拉图的《理想国》,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等。英国注重本国经典名著的阅读,譬如要求七至十一年级的学生阅读两部莎士比亚的戏剧,1900年前两部重要作家的小说和四位重要诗人的作品。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准必读丛书”包含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骆驼祥子》《女神》《雷雨》等当代名著和《唐·吉坷德》《巴黎圣母院》等外国名著。这些中外名著都是经过时光甄选的、散发着人类的崇高精神和博大情怀。读这些经典名著,对于阅读者丰富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提高人文素质,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更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将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努力做到勤于修身、善于学习、敢于实践,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