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遗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
——记江西永新非遗和民间文艺研究专家吴谷
本报记者 胡桂芳

    “非遗和民间艺术是老祖宗留给世人的宝贝,值得后人用心去拾取。而我在重拾民间文化瑰宝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美满。”采访中,一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吴谷40多年的情怀和坚守。

    吴谷,人称“红色写匠”。这位和蔼的老人,40余年里,醉心于抢救非遗文化和民间艺术研究,默默坚守的背后,深藏着他对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的挚爱,也透露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吴谷在国家级首批非遗《永新盾牌舞》发祥地深入采访该舞传承人

吴谷创作了抗疫歌曲《战士,天使》,与歌手在录音现场

 

    人物名片

    吴谷,男,1948年出生,江西永新非遗和民间文艺研究专家。40多年来在致力于抢救非遗文化和民间艺术研究的同时,坚持用手中的笔写好红色故事。多年来,他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非遗书籍和资料2000多万字,并成功主持申报《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省级8项、市级13项、县级62项和县级非遗线索500余条。他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西省和吉安市“非遗保护传承先进个人”。

   坚守

    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永新龙源口镇南塘村是吴谷的故乡,也是国家级非遗首批保护项目《永新盾牌舞》的发祥地。每年春节,吴谷都会回到故乡,与这里的亲人们团聚。这时候,村里的乡亲也会抽空找他叙旧。

    叙旧之余,乡亲们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盾牌舞”,他们热切地期待文化人吴谷,能把南塘村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这个古典男子群舞挖掘、整理、恢复起来。话语间,乡亲们热切的眼神,恳切的语气,深深地触动了吴谷。“那个时候,我就暗下决心要对全县的非遗文化和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给乡亲和子孙后代一个交代。”

    就这样,吴谷不顾自身疾病,背起行囊,扛起相机,奔波于永新的乡野村间,跋山涉水近万里,并在整理、收集非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同时,还创作、编辑出版了红色故事书籍,这一坚持就是40多年。

    40多年间,他翻遍了有关传统文化的文史资料和书籍,向老专家当面请教,到若干地方进行走访考察。白天他到处搜集资料,然后凌晨3点准时起床,梳理四处“淘来”的珍贵资料。

    这么多年,他不记得自己到底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人,但只要有线索,他都会亲自去搜集。其间,有过烈日当头攀岩的艰辛,有过突然头昏眼花险些坠悬崖的危险,也有过劳累过度晕倒的经历。但在吴谷看来,这些都不是难事,最难的是抢救“永新小鼓”这门艺术的唱腔。2008年,他找到了永新小鼓的第九代也是唯一健在的传承人,但是当时这位老人已八十多岁高龄且患病在床,为了抢救这门艺术,吴谷硬是在老人的床前守了三天三夜。“只要老人精神一好我便抓紧记谱、录音,终于把永新小鼓的原始唱腔全部记录了下来。”

    笃定

    继续坚守不留遗憾

    2020年,在全民抗疫的关键时期,吴谷一次又一次地被抗疫一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逆行者感动了,他拿起手中的笔,含泪完成了歌词《战士·天使》的创作,讴歌英雄的同时,激发人们的责任和担当。而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又快马加鞭地推出了永新小鼓《出征》,并在3天时间里完成了演员排练、演出,并拍摄成视频传在网上,感动了无数网友。该视频也很快被学习强国APP平台选用上传。

    这段时间,吴谷正忙着创作由永新县文化馆非遗表演队参加全国第九届少儿曲艺大赛和全国曲艺艺术节的剧本。“但抢救非遗文化是我一直坚持不懈的工作。接下来,我会把全县挖掘出的60多个非遗项目,以每年3-5个项目的速度逐一按计划完成,决不留下遗憾。”

    自28岁起,吴谷就养成了每天凌晨3点起床读书、写作、整理资料的习惯,并一直坚持至今。如今,家人看到70多岁的高龄还依然奔波劳累的吴谷,不免为他担心,劝他早日放下这些,安心享清福。但吴谷却说:“我放不下呀,在有生之年,我还想为国家级非遗表演类项目再创作几个‘叫得响’的剧本。完成已挖掘出的60多个项目的文字整理和申报归档。”

    这些年,吴谷还保留着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自己多忙,每年都会抽出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回到故乡,和儿时的伙伴上山砍柴、唱山歌,听他们讲城里人听不到的故事。

    “深入到民间,我才知道还有许多民间艺术等着我去挖掘。我感觉自己的担子重,时间紧,我也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唯一担心的是在有生之年完不成这个庞大又艰辛的工程,所以,我必须快马加鞭地去做这件事。”说起今后的打算,吴谷的语气中透着几分笃定。

    执着

    不为名利 只为传承文化瑰宝

    2018年,永新小鼓表演队走进永新某乡村表演《懒婆娘新传》,村里的男女老少蜂拥着前来观看。表演进行到一半时,人群中有一位村民悄悄地溜走了。吴谷后来得知,溜走的村民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戏中精彩的故事触动了他的内心,让他羞愧难当。从此以后,这名懒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开始勤俭持家,最终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脱贫户。

    “这就是我不顾一切抢救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采访中,吴谷感慨地说:“民间艺术是群众文化的根,也是民族文化的根,它能催人奋进,给予人们奋进的力量,它更值得我们好好地保护,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影响激励更多的人。”

    这些年,吴谷致力于抢救非遗项目,并成功申报了“永新盾牌舞”和“永新小鼓”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吴谷接到“盾牌舞”入选上海世博会踩街行进表演的通知,当时大家很为难,认为这种民间舞蹈在世界性的舞台上表演会难以把控。但是吴老力排众议,最终在他的努力下设计出了一套保留原有风貌的新编排表演方案,并在他的策划和指导下,该舞在世博会的表演舞台上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片喝彩。

    在挖掘整理民间艺术之余,吴谷还创作了永新小鼓“宝朵系列三部曲”,即《宝朵接婆》《宝朵招工》《宝朵冲浪》,这三部曲先后获得全国第十四、十五届“群星奖”和中国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在全民“经商”的大潮中,人们纷纷外出寻找商机,人们的生活愈加殷实,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亟待传承。吴谷开始涉足红色儿歌领域,先后创作了《红枫树下童子军》《咕啦女》和《咕啦歌》等红歌,在简单易记的旋律中,让红色基因深深地扎根于孩子的心坎里。

    这么多年,吴谷不在乎名利,只在乎自己所写的故事有没有影响到更多的人。为了更好地推广红色故事,他总是把文章写得通俗易懂。为了把更多埋没在时间长河里的传统故事挖掘出来,他每写一个故事都要认真查阅资料,核实每一个细节,精确每一个出处,再撰文成稿。

 

当前:A4(2020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