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东昌府区 以优秀传统文化 培“根”铸“魂”

    近年来,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区教育和体育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全区学生的血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的根本,铸造校园文化的灵魂,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了德育工作实效。

    不忘本来

    植根传统文化于课堂沃土

    区教育和体育局把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着力点,千方百计为学校引进“非遗”等传统文化项目,建立涵盖学前、小学、中学三个阶段的校本课程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课堂沃土,实现传承有“序”、有“人”、有“本”、有“法”。

    传承有“序”。区教育和体育局体卫艺教研室成立了“非遗”志愿者小组,通过多方联络、奔走,调研东昌府区的非遗资源,在东昌府区文广新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了将剪纸、澄泥、木版年画、面塑、葫芦雕刻、八角鼓和梅花桩拳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项目引进水城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该校授课30余次,培训教师和学生万余人次,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韵味,接触传统手工艺的精妙。2016年,“东昌府区非遗教育传习基地”在东昌府区水城小学正式挂牌。目前,水城小学已经成为山东省面积最大、项目最多的“非遗”教育传习基地。

    传承有“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书法教师队伍,是落实传承传统文化项目工作的重要保证。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及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聊城六中开展了“根植聊城文化,传统技艺进校园”主题活动,进一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将书法、陶艺、剪纸、跳绳等传承项目有机融入学校课程,大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创建特色文化校园,让地方经典文化在学校发扬光大,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内涵。

    传承有“本”。东昌府区各学校立足实际,编写了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水城小学编撰了《东昌葫芦》《东昌剪纸》(上下两册)、《东昌澄泥》(上下两册)三套校本教材,丰富了非遗课程资源。传统文化校本教材,让课堂教学有本可依,促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一校一品”,绚丽多姿。自2014年3月起,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将国学、书法、经典诵读等课程纳入课程计划,在各年级中全面铺开。东昌中学开设了剪纸、面塑、泥塑、陶艺等20门非遗课程。水城小学面向三、四、五年级学生开设了东昌葫芦、东昌剪纸、东昌澄泥三门校本课程,以及多门非遗微课程。

    传承有“法”。东昌府区梁水镇中心小学采用“一看、二画、三剪刻、四修改、五设计、六评”的六步一环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剪纸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立足现实

    实现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区教育和体育局通过“非遗”拓展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血脉,通过文化浸润、文化引领和文化实践,活化精神财富并使之与校园现实发展相融相通,激活文化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从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文化浸润。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设置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墙。学生每天行走其间,受到了美的教育,学生的爱国情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文化引领。区教育和体育局开展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东昌中学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文化为主线,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为重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埋下爱祖国、爱家乡思想的种子。

    文化实践。区教育和体育局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聊城六中通过合作交流、课程活动和系列教育专题传承“非遗”的研究等多种形式,并与特色学校创建融合,组织学生依次前往聊城名胜古迹研学,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开辟未来

    促进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区教育和体育局鼓励学校、教师和教科研专业人员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依托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总结、提升、交流与推广,在强化学校传承研究和阐释的基础上,将复杂、多样化、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常态化,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促进下一代对民族文化精华的创造性继承。

    特色引领。在非遗文化传承开发伊始,东昌府区中小学便极为重视特色活动的开展,配合政府部门开展“非遗“宣传活动,最大化地让广大师生了解到更多的非遗知识,领略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妙与精彩。

    加强整合。进一步加强东昌府区剪纸、书法、梅花拳等非遗文化项目的整合,加强非遗文化项目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教师的专业提升创造良好条件,引导学生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和实践进行整合,激发和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参与热情,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和家庭中落地生根。

    展示促进。精心开展非遗文化系列展示活动,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聊城六中组织编制了校本教材《运河古都文化传承》,组织学生参与了“根植聊城文化弘扬繁森精神”文化节暨“运河古都文化传承”研学旅行,促进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全面提高。水城小学先后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进校园等活动,还举办了首届国际澄浆玉泥画葫芦艺术节。2018年,该校联合东昌府区文广新局举办了“2018东昌府区非遗进校园启动仪式”。同年,该校的澄泥工作坊在山东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三等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立足新时代,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承担起培“根”铸“魂”的光荣使命,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更好创新。

    (中国网 于丙凯)

当前:5版(2020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