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当孩子的听众
杨琼琼

    我曾听人说,孩子的成长要经过三个叛逆期:两三岁的幼儿期,七八岁的童年期,十几岁的青春期。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青春期。可是,十六岁的女儿却恰恰相反,印象中她最叛逆的应该是幼儿期,青春期反而比较平静。我想了想,这或许与我愿意做她的听众有很大的关系。

    女儿小时候是我妈带的,跟我的感情并不是很亲。直到小学高年级时,我们俩的关系才开始亲密起来。因为那时候,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心事,而我恰恰又乐意做她的听众,所以,她什么都愿意和我谈,我们俩似乎一下子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记得有一年寒假,老师让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女儿读完后,和我讨论了很多关于人生与命运的问题。后来她写了读后感,还在区里的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到了初中后,我们俩的这种亲密关系更加明显。她每天晚上放学到家后,都会和我讲讲学校里一整天发生的事情。从食堂谈到教室,从学习谈到友情,从爱好谈到人生规划。初三时,她经历了求学路上的低谷,学习成绩一蹶不振。那段时间,她伤心、自卑、焦虑,内心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不过还好,她依然愿意对我敞开心扉,让我走进她的内心。在我的疏导与鼓励下,最终她走过了那段低潮期,并以高出分数线31分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走进高中的大门,女儿似乎一下子又重新恢复了“元气”,学习成绩虽然还是有些忽上忽下,但性格却开朗了许多。每晚半个小时的交谈,依然是我和女儿最期待的美好时光。若遇周末,这种交谈时间甚至会上升到两个小时之久。我们可以从文学谈到历史,从哲学谈到心理学,甚至还会谈到彼此的爱情观。我知道女儿是把我当成了知己,才会对我无话不谈。她每次热情洋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时,无论对错,我都很少打断她。只是间接地表达一下我的见解与看法。这无疑使她更加愿意让我做她的听众了。

    现如今,已经读高二的女儿正奔赴在高考的路上。她目标明确,自信自律,满怀激情地准备迎接人生的一次大飞跃。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在一首诗中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使命。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庇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左右他们的灵魂。对此,我深以为然。

    女儿的青春期,在我的“润物细无声”中平稳地向前走去。只要她想说,我愿意做她永远的听众,一辈子的知己。因为在这样的陪伴中,我也得到了快乐与成长。

当前:6版(2020年05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