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定要称“香蕈”,而不是它的通用名“香菇”,是有原因的。在我们滇中,人工种植的才叫“香菇”,因而,“香蕈”饱含了故乡人心底的那份亲切和珍视——我们滇中人,够固执。
立夏过后的几场雨润了滇中大地,“要出香蕈了!”敏锐的人们心头蹦出这句话来,于是就有人进了山。香蕈多生长在干枯的树干上,寻香蕈的人很执着,任它山高林密、坡陡沟深,任它乌云密布、暴雨将至,寻觅的脚步从不会停下,企盼的心更不会变冷。爬过了沟沟坎坎,越过了山山梁梁,突然间,你的视野里便出现了一株枯树,湿湿的;你的鼻息间就嗅到了一股香味,浓浓的。接着,香蕈那娇滴滴的身影,就真的出现在树上,扑入你的眼里。
一朵朵、一簇簇的香蕈,有的雪白,有的微黄,有的淡褐,正眨着眼摇着手,朝你张望呢。这时,你心中的那份惊喜与满足,是前所未有的,就好比一个老钓翁在水边守得头晕目眩、腰酸背痛,猛然被一条几十斤重的大鱼咬了钩,那份惊喜和惊愕,如何言说?
摘香蕈要沉心静气,要一朵一朵地摘,不要一把一把地揪,摘下来后,轻轻地抠掉根部的草屑木渣,抖去细叶微尘,再轻轻地放入篓内。半透明的香蕈像温润的玉,也像观音塑像手里执的那朵莲花。很小的香蕈就不要摘了,留下吧,它还能生长,贪心总是令人讨厌的。
春末夏初的第一轮雨水后长出的香蕈,就叫“头水香蕈”,这时的香蕈最为极品。其实,很多食物都是如此,比如香椿,总是第一轮发芽长出的才好,又嫩又香,之后的便一轮不如一轮;再如韭菜,第一场春雨后钻出地皮的,就鲜嫩嫩、香喷喷的,后面的则一茬不如一茬……这简简单单的吃,还真有不少学问在里面。
吃香蕈,自然鲜货比干货好。想吃新鲜的香蕈,清洗时便要有耐心,要温和地用水慢慢冲洗,不要粗野地搓揉,要让它保持一朵朵的形状。可以炖着吃,剁细末,碗里打入鸡蛋,调好后再放入香蕈末,油盐都宜少,不用其它佐料;可以煮着吃,老火腿切成丁或薄片,少量青椒切细丝,中油温下锅炒,肉熟加水,水开下香蕈,水再开起锅,这样的一碗香蕈汤,足以让你饱揽人间至味,尽享畅快人生。
中国吃香蕈的历史可谓悠久,《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越骆之菌”的记载。越骆,中国南方古国旧称;菌,就是香蕈。宋陆游有诗曰:“鲜鲫每从溪女买,香菰时就钓船炊”,这既是对香蕈的赞美,也是对闲逸生活的写照——刚出水的活蹦乱跳的鲫鱼,刚从山上采来的香蕈,那些鲜物的味道该有多美妙啊,他可真是个“吃货”。
研究表明,不论是野生香蕈还是人工香菇,都是食药两全的好东西,其在防癌治癌、延缓衰老、降三高、抗病毒方面的效果不容小觑,值得我们重视。今年的头水香蕈刚吃过没多久,我便开始盼着明年的了,一年又一年,这份念想,总是放不下,舍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