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30多年义工的“中国好人”唐先华,儿子突患尿毒症,急等“救命钱”。消息传出,社会各界纷纷援手,很快凑齐了手术费用,让小唐完成了肾移植手术。发生在唐先华身上的故事,不仅温暖了万千网友,也成为当代社会“好人有好报”的生动注解。
面对汶川、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唐先华勇赴救援一线;为帮助贫困学子、孤寡老人,他倾囊而出,捐助的资金超过300万元。唐先华的善举,或许并不惊天动地,但这种当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的精神,能成为映照我们心灵的 “道德光源”,激荡起社会强烈的精神共鸣。
榜样永远是最鲜活的读本。善行的出发点,往往就是身边可触可见的“道德光源”。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岗上村,从1982年至今,只要村民做了好事,无论大小都会记入《功德录》,如今已记载好人好事14万余件。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润物无声,让崇德扬善蔚然成风,点燃起绵延不断、引人向善的精神火炬。
别人有难好人帮,好人有难大家帮。山东热心市民为救跳楼者被砸伤住进ICU,一天内获得爱心捐款45万元;济南热心公益的女孩摔伤后,是社会各界的爱心接力让她重新站了以来……让这些不图回报的好人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
对于这些群众自发呵护道德的举动,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最大的鼓励。而鼓励更多好人涌现出来,看得见、能管用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目前,全国多个省区市建立了层层挖掘、推选身边好人的制度。在湖南,各级单位和志愿服务组织对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进行结对帮扶,定期走访慰问;在河北,道德模范可在工资、退休金、荣誉津贴等9方面享受优待……全社会尊重善心、崇尚善举的氛围正越来越浓。
守护身边的“道德光源”,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时代的呼吁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要发展,既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也有赖于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提升。我们要成为一个物质丰裕、经济发达的强盛国家,更要成为一个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文明国家。
让我们一起守护好身边的“道德光源”,当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社会将更加充满道德温度,文明将因每个人的奉献而更加深厚,从而凝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