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小住时,我习惯去父亲的书房里转上一转,翻一翻那一摞厚厚的旧账本。尽管,那些账本的边缘已经打卷,纸张已经泛黄,但每次触摸总能让我生出新的感悟。
父亲的账本一共有十余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延续至今,一本本整齐地码在书架上。放在最左侧的那一本,与其它账本相比显得格格不入——那是最旧的一本,也是最早的一本。本子是用麻绳将一页页纸串起来的,简易的封皮早已破旧不堪,旁人只须看一眼它的外表,就能大致窥得当时捉襟见肘的生活。我曾听父亲谈过当年记账的出发点,确实是因为生活的拮据。那会儿,父亲和母亲刚刚结婚,父亲靠打零工养家糊口,母亲则种植了几亩责任田贴补家用,一年下来,收入十分有限,稍不注意就入不敷出。为了控制支出合理规划生活,父亲走上了记账之路,这一记,就记了二十多年。
我从书架上随意取下一本账本,信手翻看。父亲记录得很细致,小到买一个鸡蛋、一块肥皂,大到添置电器、装修房屋,悉数记入账本。账本一页一页地在我眼前交替,一幕幕过往也如电影片段般播放着,直到翻到其中一页,我按下了暂停键:“2002年7月8日,鸡蛋3.5元,给女儿买鞋20元”,在纸张的留白处,父亲还不忘备注:“今天,是恋儿的生日,给她买了一双粉红色的小皮鞋。”看着这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文字,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那一年,爷爷的身体很不好,为了筹齐一大笔治疗费用,家里东拼西凑,因此20元对那时的境况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大数目。但是,父亲还是省吃俭用地给我买了一双好看的小皮鞋,只是那时的我,眼中只有收到礼物的快乐。如今再翻看时,才顿悟父母对子女的疼爱,还有勤俭持家的不易。
我轻轻地抚摸着这一摞泛黄的账本,那里面记下的,不仅仅是琐碎的柴米油盐,更是一份份回忆和纪念。我又翻看了最近几年的账本,对比之下,确实看得出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家里的消费结构跟着发生了改变,买车、买房、旅游也都在这些年一一实现。虽然账本里记载的开销数额逐渐变大,但父亲的节俭品行从未改变,他依旧保持着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一件外套穿了十年依然舍不得丢弃,在他眼里,只要不破的衣服,都能穿;还有那两件老家具,用了几十年,直到搬了新家也还是舍不得换;每日三餐,大多是家常便饭,从不买多余的食材,更不浪费一粒粮食……如今,在父亲的账本里,依旧清晰地记载着每一笔钱的收支。
受父亲的影响,我和大哥也将记账的习惯带入了我们各自的新家庭,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习惯使用电子记账软件,尽管记账的方式不同,但我知道我们的心里一直揣着一本本泛黄的旧账本,那是父亲的“传家宝”,更是父亲教育我们的“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