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梦想 共筑未来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效显著
青海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主任 张继瑜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及省财政厅的支持下,青海省文明办系统紧紧围绕推进农牧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农牧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阵地、丰富农牧区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牧区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强化举措,大力推进,高质量完成青海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五年来,青海省共投入资金7384万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36所,覆盖全省8个市州,受益未成年人近20万人,全面完成了到2020年青海省90%以上的乡镇都有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目标任务,为农牧区未成年人的梦想插上了七彩双翼,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

    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推进,青海省根据中央文明办要求逐步调整资金投入方向,重点向国贫县的寄宿制学校、民族学校、留守儿童集中学校倾斜,把项目建在最迫切需要的地方。在中央投入的带动下,青海省克服了财政较紧张、民生领域支出缺口较大的实际困难,从2017年起安排专项资金启动自建项目,加快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扩面工作,全面完成了中央确定的到2020年全省国贫县乡镇全覆盖及90%以上的乡镇都有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目标任务。

    项目保障度不断攀升。“十三五”期间,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青海省进一步争取省财政支持,参照中央建设标准,投入省级专项资金3030万元,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154所,为已建成项目的学校拨付运转补助经费720万元。新建项目85%以上投入到了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定贫困县,确保项目经费精准投入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各级文明办、财政、教育等部门通力协作,做好建设规划、资金监管、资源整合、项目培训、经验总结等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最优的合力和良好的保障。

    项目规范化不断提升。制定了《青海省“十三五”时期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青海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编制了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库。各市州、区县从选定学校到配备设施,从抓好项目建设到项目运行管理,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到开展活动,实现了安排部署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各项目学校立足学校实际,制定了《乡村少年宫主任工作职责》《乡村少年宫特色班教学常规管理》《外聘教师暂行规定制度》等乡村学校少年宫规范运行制度,明确活动的组织实施流程,规范活动的程序、内容和标准,确保项目规范化运行。

    项目聚集度不断提高。青海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实施近十年来,项目的知名度日益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特别是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农牧区乡镇,项目以鲜明的政治导向、明确的服务理念、接地气的日常活动、成熟的运转模式,发挥出显著的“虹吸”效应和“杠杆”作用。青海省围绕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吸引整合了教育、文化、体育、团委、妇联、关工委等部门的各种资源,同时,也撬动了项目学校的既有资源,实现一个项目盘活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资源的目标。

    项目品牌力不断彰显。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青海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按照“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建设目标,各项目学校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少年宫特色品牌。将本土文化、乡土文化、民间文化、地方戏剧、民间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课堂和教育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广泛开展适合未成年人“口味”的活动项目,让农牧区未成年人玩有去处、学有所获,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兴趣特长,享受充实快乐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经过多年努力,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好载体、同学交流的好平台、师生沟通的好场所、家长放心的好去处,已成为青海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一大品牌。

    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青海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农牧区的孩子开阔了眼界、开启了智力、培养了技能、丰富了精神、提高了素质,在推动精神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保障了这些孩子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青海省属于多民族聚居区,乡村学校少年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外文体活动,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未成年人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加深了他们对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进一步认识。

当前:B1(2020年1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