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读书养智亦养心,这是古人的经典之论。
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从哪里来?答案就在书中,书是活水之源,这里的书指的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经典,蕴含着中国古人博大的胸襟、仁爱的精神、坚定的节操以及惊人的智慧,体现出古圣先贤浩瀚磅礴的人格境界。在这样的书的熏陶下,心田如何不活水奔流?
周国平说:“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一是生命,二是心灵。”将两者联系起来并且都有益的,就是读书。读书让心快乐。读一本好书,不仅会给人耳目愉悦,也会给人心智带来无尽的美感与思考。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充实精神的粮食,是净化心灵的甘霖,是医治愚顽的良药。书也是心灵最好的栖息之处,心灵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书香的滋润,会使心灵蒙尘。
读书养心,需要一种闲适宁静的心境。朱熹说:“心不定,故见理不得。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不浮躁,不刻意,随意而读,不求实用,心无旁骛,心灵才能得到滋润。如果带着功利心去读书,那么不但不能养心,反而还会觉得多了一种羁绊,怎一个累字了得!书香蕴心香,心灵的纯净、精神的芬芳、智性的开启全在于阅读,阅读是心灵史、精神成长史。正如于谦《观书》云:“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种心无旁骛、闲适无为的静读境界,实在妙不可言。
读书养心,心随书动,智因书起,以仁为本,心之树就长发新枝,生机盎然。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善辩。知识给予人最宝贵的能力便是思想的能力。有了思想,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洞察社会的能力。读书养心,养的是精神面貌,养的是灵魂格局。书海遨游,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倾心交流,让人俯仰天地、探索自然、认识社会、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读书养心,而气质是心灵的外化,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读书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平心静气地品味,方能有所收获。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北宋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自然会形成一种文气,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才华气质自然不俗。
读书养心,心灵充实了,人生也就丰富起来。读书也许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深度与广度。读书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一位哲人说:“谁能以深刻的内容来充实每一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的延长自己的生命。”只有勤读书,多读书,才能让人生变得充实多彩。莎士比亚说:“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果说人生如画,那么书就是那鲜艳多彩的颜色。如果说人生如海,那么书就是那呼啸奔腾的江河。如果说人生如山,那么书就是那绵延不绝的山峰。
读书悦心,心悦则人健,因此读书养心亦养生。古人提倡多读书是有医学原理的,最早的医书《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静心读书,会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进行一种积极的“脑运动”,使内心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对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有明显作用。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王安石说:“开篇喜有得,一读寥沉疴。”欧阳修在《东斋记》中,根据自身的切身体验,极言读书有养生去疾之效:“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清代李渔养生的妙方是“得书常悦其人长寿,拥笔善娱此士延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读书人尤其是学者、作家的平均寿命要比普通人高一些。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积压在心底,久久不能释怀。后来,偶然瞥见某本书中的一段文字,甚或一句话,一下子就豁然开朗、雨过天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