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砚:一方在手转乾坤

 

    工作台前,几位艺人一字排开,双手紧握刻刀,神情专注,刀刃划过石材,岩屑泛起,石材逐渐露出精美的图案。

    一个冬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易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正在上演一场“力”与“美”的转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砚产于河北易县的易水河畔。相传其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历代为宫廷贡品,又名奚砚、燕畿乌金砚,与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说。

    “易砚之所以为易砚,不仅仅因为砚石产自易县,更重要的是,它是这里的制砚人一刀刀刻出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洪利正在现场指导,“一方砚台,不仅凝结着大地变迁的天然馈赠,更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制砚工匠们传承下来的工艺和智慧。”

    在雕刻过程中,匠人们眼的观察、尺的丈量、手上刻刀力度都必须精细、精准。如雕刻龙砚的鳞片,大小演变必须自然流畅,又如雕刻动物毛发,线条要力求精细、均匀、圆滑等。

    邹洪利说,在制砚过程中,匠人们以料构思,因石施技,巧妙利用砚石上的天然石眼和俏色,采用平雕、立雕、阳雕、阴雕、透雕、镂雕等多种工艺,融天然与人工于一体,形成了融纤秀细腻、刚劲浑朴为一体的独特风格。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诗中这样写道: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千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

    2008年6月,易水砚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邹洪利先后被评为“中国首届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守护优秀的传统,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邹洪利说,砚台的发展一定要与时代接轨,不然就会没有生命力。(新华社 白明山)

 

当前:A4(2021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