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规家训
陈敬生(四川)

 

    老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家庭观念、家规家训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底蕴。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国一体,密不可分。而规制,则是维系家庭和国家正常运转的基本要素。

    说到家规家训,流传久远、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孔子家语》,此外还有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钱镠的《钱氏家训》、梁焘的《家庭谈训》、欧阳修的《欧阳永叔集》、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等,都是广为传播的家规家训。其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佳句脍炙人口,当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家规家训,之所以能够流传深远,一方面是由于创制这些家规家训的先贤们或文治武功显赫,或学术造诣深厚,堪称修齐治平的典范,自然有令人信服的感召力;另一方面,这些家规家训既展现了中华文明光耀千年的伦理道德精髓,也富于文学表现力。

    可以说,上面所列的每一篇家规家训,无论从构思布局还是从文字铺陈上来看,都是精品力作,像诗像赋又像歌,有深邃的哲理,有隽永的意境,观读有春风拂面之感,品味若饴蜜咀含之甘。其中的许多论述,被后人反复演绎、评价、引用,遂渐成为经典和座右铭,如美妙的音符,在各类华章中跳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熏陶。

    帝王将相、鸿儒巨贾专门创制家训,意在警示后人:先人创业不易,尔等守成更难,千万别当了败家子。然而,制定家规家训,决不仅仅是名门旺族的专利,寻常百姓家也会有家规家训。只是一般而言,寻常百姓家的家规家训有的是口口相传——当然也有比较正规的宣示。

    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父亲就会将收藏的三幅立轴取出来,小心翼翼地挂上堂屋的中堂。正月过完以后,又将它们取下擦拭干净,再次收藏起来。这三幅立轴的中轴是一幅《松鹤延年益寿图》,两边是一副对联,上联为“道德为人传后世”,下联为“和平正己显扬名”。如今,父亲离世近六十年,但这对联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今天,我们重提家规家训,不仅仅是为了提醒、检视自己的言行,也是为了教育、警示子孙记住并传承我们的家规家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制定家规家训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好现象。如果我们事先定下了家规家训,家庭成员一致通过、共同遵守,那将会避免许多矛盾和纠纷,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家庭和睦融洽。

 

当前:4版(2021年03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