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10名个人和10个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1981名同志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1501个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一抹巾帼红,写下初心和使命。时代“她”力量,承载期许与未来。值得一提的是,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10名个人中女性占半数,而在被表彰的1981名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女性有321名。
白晶莹、夏森、张小娟、张桂梅、黄文秀,她们不仅是一个个矢志不渝的荣耀名字,更是一个个敢战能胜的精神载体,她们所代表的,是无数坚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妇女,这些扶贫巾帼把生命、健康和青春融入无私大爱,风雨未压垮、苦难仍开花,将感人奋进的巾帼脱贫故事书写在中华大地上。
本期,我们将目光投注于这五位脱贫攻坚中的巾帼力量。
白晶莹
“绣”出花样幸福生活
2.6万名妇女,289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多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这股用针尖刺破贫困的攻坚力量,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
在科右中旗,白晶莹既是旗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同时也是深受广大农牧区妇女信赖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带头人,大家亲切地称呼她“白老师”。这位年过半百却激情四溢的“女强人”,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用纤细的绣花针和五彩的丝线,串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惠民好政策,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刺绣脱贫”的新路子,“绣出”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科右中旗的蒙古族刺绣“始于宫廷王府、兴于百姓民间、隐于市井村落”,是当地特有的草原文化瑰宝。于白晶莹来说,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是她从小练就的技艺,是儿时的回忆,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
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重头戏。白晶莹主动挑担,成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天,白晶莹始终奔波在培训路上,全旗12个苏木镇、173个嘎查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坐在贫困户的庄稼院里、炕头上,白晶莹的一堂堂流动刺绣培训课,把脱贫致富的技能传送到乡亲们手里。
没有经费买图样,白晶莹用白纸自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之手。之后,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掌握了就业技能。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白晶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推动蒙绣与中国四大名绣等绣种的交流合作。邀请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艺术家团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并依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精品刺绣论坛、评选活动。
几年下来,白晶莹及其产业团队在173个嘎查集中设立了51个产业村,举办了130余期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工1.6万人次,带动2.6万名妇女加盟蒙古族刺绣产业,289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一串串足迹,丈量着科右中旗从“国贫旗”到“摘帽旗”的蜕变过程。
2019年8月,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命名科右中旗为“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如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产值达2000多万元。
夏 森
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
今年98岁的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离休后的她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全部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事业中,这一干,就是15年。
与夏森共事30年的老同事曹启璋提到,夏森在1938年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老区生活特别是教育是她深切的牵挂。“她初中还没有毕业,到了延安,一边做一边学,但还是觉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她觉得社会要发展,年轻人要有知识有文化,并且在我们社科院经常和我们说,要多看书多学习。”曹启璋说。
“不能让孩子在教育上吃苦”“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这是夏森埋藏于内心的信念。而让夏森开始关注教育领域扶贫,就要追溯到她第一次来到陕西省丹凤县考察时了。走访丹凤县龙驹寨镇西街小学时,当地简陋的教学环境让夏森很难过,“我是经历过苦日子的,知道那种苦。所以看到现在还有孩子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就很心疼。”她当即就决心要为那里的扶贫和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于当年捐资2万元为该小学添置课桌椅。两年后,夏森又拿出2万元,以此奖励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不仅如此,她再次捐资20万元,建起了龙驹寨镇赵沟小学教学楼。
从2006年开始,夏森便在中国社科院的两个定点扶贫县——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和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坚持捐资助学。2013年,夏森拿出了多年的积蓄,捐资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为两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户提供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高三学生上学。
这些钱,都是夏森与老伴的生活费和离休金,他们平常的生活十分节俭,吃穿用度“够用”即可。“她生活上对自己的要求,只要够了就可以。她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在延安的时候要好得多,她经常跟我这么讲。非常简朴!你看看她今天穿的衣服可能都好多年了,所以她也希望用这个钱在自己有生之年做得更好,她觉得孩子们要是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好。”曹启璋说。
从2006年至今,夏森先后捐出自己的生活费、离休金共200余万元,累计资助了182名贫困家庭大学生、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三学生完成学业,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学校建设、优秀师生奖励等慷慨解囊。
张小娟
用生命践行扶贫誓言
“我们引以为傲的,是能够脱口而出的各类扶贫数据,是烂熟于心的各种政策依据,是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记录,是如数家珍的村情户情介绍……”
这些话是张小娟生前写的,也是张小娟对自己工作的真实记录。2019年10月7日19点40分许,张小娟结束了一天的下乡扶贫督查验收工作,在返回舟曲途中,车辆行驶至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两水镇烟墩沟白龙江大桥南口时,不幸坠入江中遇难,时年34岁。
张小娟遇难的消息传来后,这个普通扶贫女干部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她无尽的追忆,无数人为这个藏族“80后”女干部的不幸去世表示惋惜和悼念。
学生时期成绩优秀的张小娟考入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在顺利完成学业后,面对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她毅然选择了回到家乡舟曲县,用自己的所学回馈家乡建设。在她短暂生命中的每个阶段,她都表现突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了一个个荣誉。特别是从事扶贫工作、担任县扶贫办副主任以来,由于工作认真、业务熟练,更是被干部群众誉为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
舟曲县妇联主席任秀红说,自己最初是从别人口中知道张小娟的。2016年,张小娟调入县扶贫办担任副主任后,两人才在工作中熟悉起来。
在县上召开的一次扶贫工作会议上,张小娟所做的扶贫政策解读,无论从文字的组织、表述,还是对政策的理解、解读都非常精准、精彩,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件事让任秀红印象深刻。
从立节镇驻村干部到曲瓦乡副乡长、曲瓦乡纪委书记,再到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这条蜿蜒崎岖的扶贫路,张小娟一走就是11年,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县19个乡镇、208个行政村。
2016年1月,张小娟被任命为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负责建档立卡管理、国家扶贫子系统和全省大数据系统管理、扶贫资金管理等多项重点工作。
因为对各类贫困数据、扶贫政策的精准掌握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张小娟被大家称为舟曲扶贫的“移动数据库”和各乡镇、各部门24小时在线的“业务联络员”。
赵冬梅是舟曲县扶贫办干部,是张小娟生前的同事、亲密伙伴。“那时候每到一个村走访入户,村里的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发生率是多少、贫困人口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等等,她都会仔仔细细地记录下来。她的本子上,写满了贫困户家里的基本情况,比如有没有学生、有没有患病人口、有没有报销医药费,不一而足,每个问题她都不会漏掉,几乎一个月就能记完一本。”
“以青春之我贡献青春之国家!”这是张小娟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下的生命誓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誓言践行在了扶贫路上。
张桂梅
点亮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
张桂梅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滇西深度贫困山区教育事业,为帮助困难家庭孩子通过知识摆脱贫困,推动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使1800多名女孩圆了大学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同时,张桂梅还义务担任福利院院长近20年,成为130多个孩子的“妈妈”,并将自己的工资、所获奖金和社会捐助诊疗费等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兴教办学,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年,丈夫因病去世,39岁的张桂梅主动申请调到偏远的华坪县工作。
到华坪县教书后,当得知一些贫困家庭的女孩无法完成高中学业,张桂梅心中萌生了一个梦想: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张桂梅认为,女孩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陷入贫困女孩—贫困母亲—贫困下一代的恶性循环,所以救一个就是救三代!
为了这个梦想,张桂梅连续几年四处奔走募捐。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100名女生。
从建校第一天起,张桂梅便定下规矩:学费、住宿费等全免,只收少许伙食费。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即便学习基础差,中考分数没过线,也全部招进来。首届学生几乎全都是“线下”生。
起初,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院子里满是杂草。学生在一间教室上课,在另一间教室睡觉。然而张桂梅等不到学校全部建好再招生,因为如果晚一年招生,就会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
学生入学了,张桂梅却犯了愁。“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十分差,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张桂梅心想,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
平日里,张桂梅有一个小喇叭几乎从不离手。“丫头,快点!”在校园里,有学生稍一磨蹭,就会听到她的声音从小喇叭里传出来。十几年来,她不仅每天陪学生们自习到深夜,还一直住在学生宿舍照顾学生们的生活。
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成绩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2016年,华坪女高完成建设工作,各项设施逐步完善。截至去年12月,学校3个年级共有9个班,在校生达464人。
张桂梅常年坚持家访,累计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华坪和周边县的1500多名学生。至今,华坪女高已送走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从这里考入大学,学校不仅一本上线率高达40%多,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还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
学生成绩突飞猛进,但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却一落千丈。“她全身都是病,骨瘤、血管瘤、肺气肿……以前她经常让别人猜我俩谁更重,可现在她已经从一百三十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张桂梅相识多年的闺蜜王秀丽说。
在40多年的执教经历中,她与贫困斗,积极探索教育扶贫,把过去的黯淡变成如今的光亮,把曾经的不可能变为现在的可能。
黄文秀
谱写在扶贫一线的青春之歌
这个牛年春节,广西百色市百坭村2000余亩砂糖橘成为外地客商争相购买的甜蜜年货。交通问题一度制约百坭村的发展,改善当地交通条件曾是黄文秀生前的最大心愿。
“在她走后的大半年时间里,22公里的水泥硬化产业路修通了,把村里的各个产业基地连接在一起。我们多想把一连串的好消息告诉她!”百坭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周昌战动情地说。
2019年6月17日凌晨,他们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黄文秀立志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2018年3月,她主动请缨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乐业县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百坭村居住着壮、汉、瑶、苗4个民族,下辖11个自然屯,全村488户205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894人,初始贫困发生率为42.94%。
百坭村长沙屯村民黄仕京曾问过黄文秀:“你是大城市的研究生,怎么会想要来这么偏远的农村工作呢?”黄文秀思考了片刻对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百色是我的家乡,更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呢?”
一件件,一桩桩,百坭村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个和黄文秀有关的故事。
一幢3层楼房里,百坭村脱贫户班统茂和家人正在厨房里忙碌,餐桌上摆满了美食,自家种的砂糖橘堆放在一旁,黄灿灿的格外显眼。
“我家种了20多亩砂糖橘,去年亩产6000多斤,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除了砂糖橘,班统茂还种植八角、油茶等,年收入也有近10万元。在他带动下,20多岁的儿子也在家种起了砂糖橘。
“这多亏了文秀书记。”班统茂说,百坭村有种植砂糖橘的传统,但种植技术不行,又没销路,挣不了多少钱。黄文秀到任后先是为村里联系到百色一家公司,传授技术,帮村民建起标准化果园。为打通市场销路,她又积极探索网上销售路径,建立起百坭村电商服务站。
乡村要振兴,发展是硬道理。驻村扶贫一年多来,黄文秀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带领群众摸索到了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种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经过努力,全村种植杉木从原来的8000余亩发展到2万余亩,砂糖橘从1000余亩发展到2000余亩,八角从600余亩发展到1800余亩。
驻村满一年时,黄文秀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她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担任第一书记的1年又82天,她帮助全村88户41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到2.71%。
2020年,百坭村用实际行动“学文秀、争优秀”,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着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当年实现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最后的9户贫困户33人顺利脱贫摘帽,实现了整村贫困清零。
黄文秀的精神力量,鼓舞着百色各族人民更加坚定地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去年底,百色市12个县(市、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102.4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她们身上,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定初心,有着甘于奉献的宽广胸怀,她们以担当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生动诠释着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让我们接力传承她们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版编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