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古诗词 和孩童美好遇见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雅礼丁江学校 龙点睛

 

    我负责主持了一个省级语言文字的课题,主题是“利用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平时孩子们多是借助注释或者教辅书提供的古诗大意来理解古诗,加上背诵,一首古诗的学习目的基本就达到了。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古诗词在孩子们的思维里打开新的“诗情画意”?

    一次,在我们课题组的研讨课上,一名教师给学生上古诗词课,教师提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完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借助想象理解古诗是好方法,一名学生的回答让我惊讶,他说:“荷叶太多,多得我看到它们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突然,太阳底下,有一朵云轻轻地落在了荷叶上,把荷花显得更红了。”多神奇的想象,多唯美的画面。我由这名学生的回答开始思考,古诗教学,其实可以“新”一点。以古诗词精髓为本,加入更多的想象,让古诗的一字一词都展开画面,讲出故事来。用创新的手段来教孩子们学习古诗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古诗词,让古诗词走进他们的童年生活里。

    由此,我开始尝试“新读”的形式。我们把古诗词写成小故事,还原诗人当年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让古诗词变为孩子们乐读的小故事。比如白居易的《池上》,写了小娃偷采白莲的事情。小故事里加入了小娃采白莲时的对话。小童说:“哇!这白莲好大呀,我够不着,你来吧。”小诗说:“好的,你等着,我用船桨把它勾过来。”尤其是描写小娃偷偷采完白莲返回时,加入的语言就更有童趣——小诗说:“哎呀,摘了好多了,我们快点回去吧。”小童说:“快点!快点!我们要被发现了。”然而,小娃们却不知道小船在后面留下了踪迹。读着这样的故事,孩子们对古诗的内容理解了,对古诗要表达的情感也领会了,接着再来诵读,孩子们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除教师创作古诗词小故事外,引导学生也进行创作,又是一种“新写法”。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引导进行“古诗新写”——以古诗词的大意为蓝本,多角度想象以丰满古诗的内容,写成小故事。比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我们引导学生们想象稚子弄冰的天气、玩冰时的对话、动作等来写故事。学生们写出的故事很有戏剧感。写玩冰的天气:“雪花轻轻飘着,屋檐上挂满了冰条,几个孩子一出门就喊:‘冷!冷!冷!’。”写敲冰的快乐:“孩子们争着抢着都要敲冰,这声音真好听,好像乐器演奏一样。”学生自己写,古诗词的意境就在他们的文字里再现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自由、更舒服地传承了中华经典文化。

    “新写法”之外,还可以“画诗”。古诗词教材都配有图画,一般为成人所绘。我认为,读诗的孩童一定在心里有自己的想象画面,对于一些有极强画面感的古诗词,学生自己创作古诗配画也是一件趣事。如《山行》《所见》《清平乐·村居》等,有人物、有景物,不求学生画得多精美,但求他们画得有趣味。尤其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在了解古诗基本意思后创作古诗配画,是对古诗的另一种理解。

    经典在于传承,而传承之法在于创新,只要基于孩童的读诗心理、读诗思维来创新方法,中华古诗词就会和孩童美好遇见。

 

当前:3版(2021年05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