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实情 吐心声 求真意
——提高高中生写作兴趣的三点思考
湖北省武穴市实验高中 刘升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就引起了语文学界的重视。如何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日常教学,我有三点思考:

    自由作文,缘情而发

    高中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年龄,已经开始有眼光、态度来观察和处理自己的生活。求知欲强,喜欢思考。他们评论社会事件、探索人生,有倾吐的迫切要求。按照常理,写作应该是他们生活中最有个性、最为愉快、最可信赖的一种倾吐、交流方式,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由写作的心态。传统的训练方法常常是教师定好题目,规定时间,学生去完成,因此大多数学生作文起来极为勉强。往往老师要他们写的,他们并不熟悉或不是很熟悉,难以找到文题的“切合点”,如此“不愿为而不得不为”,很少会出现什么佳作。

    那么,写什么?怎样写?如何给学生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

    在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指引下,在选择题材、体裁等方面,我们应该保证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生活多姿多彩,表达各有不同,让他们或抒写师生之情,或赞美祖国胜境,或欢呼或感慨,或诗歌、散文,或周记心得。靠山写山,挨湖写湖,让作文成为他们表达内心冲动的内在要求,让他们觉得“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必须一吐为快,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歌唱”。

    师法生活,悉心点拨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诗意和美蕴藏和活跃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生活本身就是一支歌、一首诗或一部耐读的教科书。流泉飞瀑,汽笛人喧,都有可能在某一瞬间让高中生们心动。如何激发他们的热情,将这瞬间的心动变成凝固的文字?我想,除了帮助他们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向生活学习外,更为重要的是引领他们打开身心去感受生活。

    一个对事物发展变化敏感的人,往往能在平凡中看出非凡,在司空见惯里发现新意。培养高中生细腻而强烈的感受能力,是提高写作兴趣的关键。

    我认为,首先,不能把学生死捆在课堂上,要他们“闭门造车”,应当把他们的视野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作文教学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某商场为促销开展了摸奖活动,一时之间门前热闹非凡。那堂作文教学课,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观察这一常见的情形,由他们自己来审视和判断。很多学生经过观察中奖者与未中奖者或喜或忧或喜忧参半的情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感慨:“我们不能认为我们还年轻,就可以拿自己的青春试试‘手气如何’。青春没有回头路,我们要懂得珍惜!”这就是将情感的体验化为理性的文字。其次,教师应适时点拨提示,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有一次,一名学生在我面前大谈特谈他看见一辆汽车将一辆三轮车撞翻在地的场面,然后评价说,“简直像好莱坞大片,太刺激、太精彩了!”我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问他:“假如你在大街上行走,被迎面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在地,你还能用‘刺激、精彩'这样的词汇吗?”这个学生陷入了沉默。不久后,回来对我说,他知道错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看来,经过老师的点拨,孰是孰非,学生早已清楚明白。后来,这名学生就这件事写了一篇短评,投稿后被市里的报纸采用。我想,适时、恰到好处的点拨、提示,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培养了学生对人、对事的感受能力和甄别能力,学生行文在淋漓酣畅之外也有真情实感。

    提供素材,形式多样

    很多高中学生一听说写作文就眉头紧蹙,大有“赶鸭子上架”的苦恼。也难怪,他们学习课业繁重,人生经历少,确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如何使这些“难为炊”的高中生变成“能为炊”或是“善为炊”的“巧妇”呢?我想,应该先“给米”。

    当然,“给米”的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或提供画面,要他们看图作文,或提供视频或声音片段要他们想象成篇,或提供范文,要他们仿写、改写、缩写、扩写,或提供材料,让他们写读后感、观后感……总之,“给米”形式多样、翻新,训练方法不拘一格,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给米”要及时,并要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做“一锅好饭”。

    此外,写作教学中,可以建立奖励竞争机制,多举办一些写作比赛;作文批改评语中多加鼓励,也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等等。

当前:3版(2021年05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