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 高品质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
——以土黄镇第二中心小学校本教研为例
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第二中心小学 张诚

 

    校本教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手。着眼发展需求,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对实现乡村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意义重大。

    土黄镇第二中心小学聚焦课堂教学,以共同体理念建设有品位、有质量的校本教研,持续提升教师学习力、课堂教学力、学生发展力,实现了从新兴学校到新先进学校的跨越,2020年被评为全县校本教研先进学校,为农村学校品质校本教研探索提供了样本。笔者结合土黄镇第二中心小学高品质校本教研建设案例,谈谈乡村学校高品质校本教研的实施路径。

    学校基本情况及校本教研困惑

    土黄镇第二中心小学是一所于2018年秋季开始招生办学、投入使用的标准化中心小学。与标配的硬件设施相比,尽快形成匹配“软实力”,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成了当务之急。

    校本教研的灵魂是真实性,即解决学校实际而具体的问题。但由于欠缺落实机制,校本教研往往有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出现“研究多、解决问题少”“被动‘全员’多、主动‘参与’少”“教研活动多、教研效益少”的现象,致使校本教研效果不佳、品质不高。

    基于高品质校本教研的开展过程

    针对以上现象,学校对校本教研重新定位,革新备课方式、研课模式、学习形式,不断提升课堂质量生长因子,以教研质量助推教学质量。

    前期干预:落实“三清”,精准备课。

    老、中、青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等方面参差不齐。为避免“庸教、浅教、乱教”的现象,学校调整备课方式,集众智、补差异、凝共识。分级分科划分集体备课组,选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备课组长,统筹组织集体备课。实行时间统一、地点统一、人员统一,做到“备前有安排、备中有研讨、备后有梳理”,克服“集而不备”现象。通过个体钻研—群体共研—组长合研,达到“三清”(搞清教学目标、弄清重点难点、理清教法学法),实现精准备课。

    中期协作:抓好“三实”,精细磨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提升教师的课堂执行力、应对力、驾驭力,学校健全研课机制,让公开课进入“深水区”。一是上课人员落实。通过抽签上课,随机确定执教人员,让每位教师都紧起来、动起来,倒逼老师在课前进行教材专研、设计试构,做到全员参与,避免置身事外。二是评课标准务实。聚焦学生发展,积极推行“学本”课堂,将“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什么”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三是议课方式求实。课前,将课堂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课堂效果”等多个维度,并将观课教师分到对应小组(定期轮换);课中,各观课组成员根据各自负责观课板块,参照“课堂教学评价表”对课堂深度观察,进行“靶向”问诊并记录;课堂展示结束后,即由观课者结合观课情况对教学效度进行全方位、点对点的“诊断”与解剖,并提出改课意见,让执教者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有更深入的认识。

    后续跟进:实现“三化”,精心析课。

    磨课结束后,会生成许多教研资源,这时可以及时跟进,将磨课过程成变成研修资源,做好校本教研“后半篇”文章。学习内容问题化——将执教过程中带有共性的教学问题或困惑进行梳理,变为业务学习主题,作为业务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学以致用,既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又能调动学习者兴趣。学习方式互助化——改变单一的接受式业务学习,实行“共学+独学”模式。先由领学人根据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提纲,制作PPT,组织集体群学,侧重理论理念;其余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反思。要求有学必思、有思必得、有得必著(述)。学习结果共享化——对老师提交的心得、反思进行遴选,编撰成反思集、论文集,供同科老师教学实践中参阅,为老师日常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

    乡村学校高品质教研取得的效果

    实现了教学与教研一体化发展。让校本教研返璞归真,将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打通了教学与教研的人为壁垒,克服了教学与教研“两张皮”现象,真正做到以教定研、以研促教、互为补益,为质量提升储能蓄力。

    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整体水平。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以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建设,将“单脑”连成“群脑”,改“独研”为“共研”,让个体智慧变成群体行为,在差异互补、课堂互助、学习互动中促进了教师成长,克服“本领恐慌”,增强职业自信,提升了专业化整体水平,产生了一批教学名师优师。

    课堂样态与效果得到了改善。教研的变化带动了教师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带动了课堂的变化、学生的变化。无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中,少了一些“满堂灌”“作秀式”的课堂,多了一些对学生、学情、学法的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

当前:3版(2021年05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