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再次将整治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纳入其中,无疑具有现实必要性,彰显了国家对这一社会顽疾治理的决心与持续努力。农村高额彩礼,这一长期困扰农村家庭、扭曲婚姻观念、阻碍乡村振兴的现象,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整治农村高额彩礼,不仅关乎社会风气净化,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整治之路,则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在一些地区,彩礼被异化为衡量婚姻价值的标尺,数额之高令人咋舌,动辄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远远超出了普通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不仅加剧了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导致因婚致贫、因婚返贫现象频发,更扭曲了婚姻的本质,严重侵蚀了社会伦理道德。农村高额彩礼带来的沉重代价,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农村青年的肩头,也压在了乡村发展的道路上。
尽管整治农村高额彩礼已成为近些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标配”,但成效还不够显著,原因在于其背后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一方面,高额彩礼与农村的传统习俗、面子文化紧密相连,改变需要时间,更需深层次的观念革新。另一方面,经济压力、性别比例失衡等因素也是推高彩礼的重要推手,这些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加之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替代性文化引导,使得高额彩礼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在某些地区出现反弹。
面对这一难题,治理之道在于多管齐下,持之以恒。一是强化法律约束与政策支持。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额彩礼的法律界定,对恶意哄抬彩礼、借机敛财等行为依法惩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如提供婚恋服务补贴、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降低婚姻成本,倡导文明节俭的婚礼风尚。二是发挥基层组织与社会力量的作用。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应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主力军,通过举办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养。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如建立公益婚恋平台,为农村适婚青年提供更多健康、平等的交友机会。三是注重文化引领与习惯养成。文化是根,习惯是魂。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家庭美德,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激发村民自觉抵制高额彩礼的内生动力。
整治农村高额彩礼,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它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刚性与力度,更需要文化的柔性与温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只有当每一个农村家庭都能自觉摒弃高额彩礼的旧俗,每一对新人都能以爱情为基石步入婚姻殿堂,乡村才能真正迎来文明和谐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