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的历史谱系映射着中华文明演进的空间实践逻辑,其水患调控机制重构了流域生态格局,蕴含着前工业化时代应对环境危机的认知范式与制度调适机制。从大禹治水的神话原型,到明清束水攻沙的技术革新,治黄工程始终在刚性防御(如夯土堤防体系)与弹性疏导(如贾让三策中的分流理论)间寻求动态平衡。这种辩证治理思维,在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导流沟槽与潘季驯“蓄清刷黄”工程中均得到物质印证。在社会组织层面,治水活动催化了跨血缘的地域联盟(如汉代“河平碑”记载的十三县协作);官僚体系通过河工徭役制度,将分散的民间力量纳入国家动员网络。这种垂直整合与水平协作的双轨模式,在清代河督衙门的档案文书中呈现清晰的权责分配图谱。且者,流域居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适应性策略,展现出农耕文明在风险管控与资源利用中的弹性智慧。这种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生产逻辑,至今仍在豫东故道区的地貌肌理中留有可辨识的文化印记。
一、古代治黄实践孕育系统治水策略
古代黄河治理实践揭示了系统治水策略的三维耦合特征:在空间维度上,通过“堵疏并行”技术构建弹性防洪体系,如主堤—遥堤双重架构既能约束洪峰走向,又能依托自然地势设置分洪闸堰引导洪水缓释;在时间维度上,采用埽工等柔性技术对河岸进行动态加固,其秸秆与黏土混合结构既适应河床变迁,又可形成代际传承的工程韧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系统策略并非静态设计,而是融合了动态调整机制:治河官员通过周期性“巡河察淤”评估淤积程度,调节疏浚频次,并创新性地将滞洪区功能与农业生产周期相耦合,在汛期蓄洪与非汛期农耕的弹性切换间展现了土地利用的时空智慧。特别具有启示性的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策略,其巧妙利用水流动力实现了河道自维护。这种将自然力转化为工程助力的思维,本质上是对河流动力学与人工干预阈值的精准把握。当前智能治水体系的发展,可借鉴这种多维协同理念,通过可调节闸坝与实时监测系统的模块化嵌入,构建兼顾灾害防御与生态适应的新型治水范式。
二、社会组织强化流域协同治理效能
黄河流域的协同治理传统,根植于传统社会对“跨域公共性”问题的制度回应。古代官僚体系设立专职河务机构(如清代河道总督),负责统筹流域内行政单元的权责分配,并制订统一的工程标准与劳役征调制度,用于化解地方治理中的“搭便车”困境。这种垂直管理体系与横向协作网络的结合,体现为“以工代赈”模式下官府组织灾民参与堤防修缮,在保障劳动力供给的同时,通过粮食配给维系了社会稳定。此外,古代治黄将水利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迫使执政者超越任期限制谋划长远工程。这种激励机制的设计,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提供了组织保障。
民间社会力量的动员则是协同治理的另一支柱。宗族组织通过制定“水约”规范灌溉秩序,利用族田收入维系沟渠维护;商帮集团依托漕运利益共同体,资助险工段抢险物资储备。这种“官督民办”模式的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间的信任纽带与利益共享机制。例如,明清时期“河工捐输”制度允许士绅以捐资换取社会声誉,并要求官府通过勒石铭功赋予其合法性,从而形成非正式治理资源向正式体系的转化通道。当代流域治理可借鉴该类经验,建立政府、企业、社区间的协商平台,通过生态补偿协议、联合巡查制度等,将碎片化治理诉求整合为共同行动纲领,有效激活社会资本的协同潜力。
三、生态智慧平衡防洪与灌溉需求
传统治黄中的生态智慧,集中表现为对自然系统的模仿与调控。在防洪领域,古代治河者通过“就地取材”策略,利用柳枝捆扎制成埽捆、栽种防浪林固滩,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以生物措施增强了堤岸韧性;在灌溉领域,依托“陂塘串联”系统将汛期洪水蓄存于人工湖泽,并在旱季通过闸门调控反哺农田。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水资源配置逻辑,实质是对水文周期的精细化利用。更深层次的策略在于,将治水与土地改良结合。例如,在盐碱地开挖排水沟渠,引黄淤灌后形成“上粮下淤”的土层结构,使防洪排涝与土壤改良形成正向循环。
从历史视角审视,生态平衡还需依托适应性管理技术。古代设置的“四防二守”制度(昼防、夜防、风防、雨防,官守、民守),实现了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的无缝衔接,同时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制定了“分时用水”规则,如春灌优先保障小麦、秋汛集中疏浚河道等。这种“因时施策”的管理智慧,要求当代治黄在数字技术支撑下,构建弹性调度模型。例如,利用遥感监测预判泥沙淤积趋势,动态调整水库泄洪量;通过智能配水系统,依据土壤墒情与降水预报优化灌溉时序,使水资源分配既遵循自然节律,又响应突发扰动。这种基于历史经验的适应性创新,或将成为破解现代治黄多重目标冲突的重要路径。
四、结语
回望黄河治理历史脉络,其经验沉淀着中华文明对生态规律的敬畏与适应。古代治水技术以系统性思维突破工程局限;社会组织机制以协作网络激活治理效能;生态智慧则以可持续理念调和生存需求。三者共同构成了黄河治理经验的“文明基因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语境下,这种历史视角的再审视,既是对传统治水逻辑的继承与扬弃,又是对现代技术单向思维的纠偏。其彰显了治黄是水利工程的技术迭代,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重构。从历史中提炼出的协同治理范式与动态平衡智慧,或将成为破解当代生态困局、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关键密钥,为全球大河流域治理贡献东方文明的制度创新与价值参照。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师资博士后;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五帝时代到夏代王权与国家形态研究”(项目编号:2022VLS0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