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桩桩件件关乎百姓切身利益。面对安全隐患、突发问题,单靠职能部门与专业力量捉襟见肘。外卖骑手、快递员每日奔波街巷,对社区情况熟稔于心。他们能否成为又怎么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为保护居民群众安全搭把手?让我们一同探寻其背后的创新路径与更多可能。
外卖骑手兼职 食品安全“吹哨人”值得推广
◎ 赵杰昌
据中安在线报道,为完善和扩展泾县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鼓励和激发劳动者们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近日,安徽省泾县召开网络餐饮食品安全外卖骑手义务监督员聘任暨培训会。培训会上,根据泾县美团、饿了么平台的前期推荐,择优聘请了11名外卖骑手,作为泾县首批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为他们发放聘书及工作证,并针对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开展培训,共同签订了外卖骑手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承诺书。
食品安全关系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除了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组织外卖骑手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做法。
而在此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颁发聘书正式赋予外卖骑手“食安骑手”新身份。这些“食安骑手”充分发挥与入网提供配餐服务商家最直接、最具体接触的优势,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及时收集入网商家在食品安全风险、环境卫生、是否存在价格欺诈与虚假宣传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吹哨”给袁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外卖骑手对提供配送服务的商家和区域比较熟悉。他们能借助送餐送货的便利条件,收集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便于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从而消除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同时,骑手进家入户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也能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因此,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工会组织等可学习借鉴这些地方的做法,发动他们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和宣传工作。通过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实行考核奖励等措施,提高他们参与积极性,为他们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骑手“入伙”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力量
◎ 沈峰
据《奉化日报》2月25日报道,在日常派送工作过程中,“骑手”将投身于治安巡逻“随手拍”、安全隐患“随手报”、文明风尚“随手宣”等志愿服务活动,记录社区异常情况、收集社情民意,并及时通过微信群等途径反馈至社区……近日,浙江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尚德社区在该社区“新方桥人”流动党员驿站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倾听新声 暖心畅谈”社区治理“合伙人”议事会,16名顺丰快递员正式成为该社区治理的“合伙人”。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大事小情都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及时发现处置安全隐患、突发问题、矛盾线索等,仅依靠传统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创新机制。因此,宁波市奉化方桥街道尚德社区发挥党建作用,引导快递员成为社区治理“合伙人”,以助力社区解决小区停车、环境卫生、安全隐患等民生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值得肯定。
众所周知,快递员经常穿梭于大街小巷,接触居民的频率比一般职业更高,以志愿者的身份助力城市管理,发挥他们在社区治理中的“移动探头”“信息前哨”作用,及时上报安全隐患、突发问题、矛盾线索等情况,既不影响本职工作,又可以让职能部门进一步扩大信息来源,及时发现和处置乱象。据媒体报道,近日某地快递员小张在日常送货过程中,发现某老旧居民楼的消防通道被杂物堵塞,他立即拍照记录并上报,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这种“移动探头”的作用,大大拓宽了基层治理的信息收集渠道,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效率。
进一步看,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这本身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体现。唯有以现代治理方式,凝聚起更多力量,形成“社会共治”,才能编织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共建、共治、共享我们的美好家园。引入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等骑手参与社会治理,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新兴业态经济的迅猛发展,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将他们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不仅是对这一群体的尊重和认可,更是对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效能的提升。通过党建引领、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方式,可以引导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实践证明,在公共治理中,群众有着最真实的感受、最广泛的“覆盖”,因而有着无穷的力量。笔者认为,新就业群体人员多、分布广、流动大,活跃在城乡各地,是基层治理中的新生力量。要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诉求收集办理机制,畅通线上线下反映渠道,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相关工作。
总之,每个人都是城市的主人翁,理应关心公共事务、关注基层治理、呵护共治热情。当前,骑手作为社区治理的新“合伙人”,正逐渐成为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和价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共同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
“流动急救员”为城市安全增添保障
◎ 王琦
据《珠海特区报》报道,近日,在香洲拱北,海安园申通快递站快递员朱周胜在珠海市应急志愿者协会帮助下接受了急救知识培训,学习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计划利用派件车辆开展病危险情救助,跑业务、做公益两不误。
无独有偶。不久前,浙江顺丰工会桐乡片代表、快递员李健斌,联动桐乡市快递业联合工会免费给小哥们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经过一天的学习和实操,48名快递员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红十字救护员证。
“流动急救员”的新身份不仅为骑手们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意义,也为城市的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快递员这一职业的特性使得他们具备成为“流动急救员”的潜质。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熟悉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使得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到达现场。此外,他们的工作时间长,覆盖面广,这也增加了他们遇到紧急情况并进行及时救助的可能性。将快递员纳入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不仅是对其职业特性的有效利用,也是对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
通过培训,快递员可以掌握AED的使用技能,从而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提供专业的救助,填补了急救的“空白期”。
当然,要让这一创新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快递公司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比如提供必要的培训资源和设备支持,确保快递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应对。其次,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和引导,确保这一新模式的健康发展。最后,广大市民也应该增强自身的急救意识,学会基本的急救技能,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提供及时的帮助。
快递员“兼职”“流动急救员”也是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生动体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和尝试,来不断提升城市的安全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快递小哥成为城市安全的守护者,共同构建更加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此外,这种创新模式还有望从快递行业扩展到其他新业态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业态劳动者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也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具备成为“流动急救员”的潜力。通过培训和设备配置,这些新业态劳动者也可以在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快递员变身“流动急救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创新做法,不仅为快递员赋予了新的使命和价值,也为城市的安全增添了一份新的保障。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推广这种模式,为建设更加安全、和谐的城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