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明旅游,才能看见最美风景。又一个“五一”假期将至,人们出游热情高涨,各大景区都将迎来客流高峰。每当此时,文明旅游、安全旅游、绿色旅游等,也成为热议话题。如何共同维护良好的旅游秩序,让文明与美景相伴,确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安全、健康的假期?本期话题对此予以关注。
关键词:保护
文明旅游要有保护意识
◎ 江德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放松身心。然而,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却会损害景区的环境、生态和形象。
据“上游新闻”近日报道,广西河池市凤山地质公园曾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公园内的江洲地下长廊发育于二叠系可溶岩地层中,被誉为“世界第一长洞”。4月22日,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该地下长廊的钟乳石被人清晰地刻上“某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刻字印记共有两处。凤山地质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情况属实。
近年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对景区造成严重破坏,有些损失甚至无法弥补。因此,文明旅游要做好“保护”文章,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这是游客的义务,并有权制止、举报相关破坏行为。
若缺乏保护意识,就会将文明意识甚至是法律法规置之度外。比如对待钟乳石,在没有保护意识之下,除了被游客刻字,在以往的报道中,有游客将之砸断、掰断。钟乳石是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记录了大量的地质历史信息,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的重要依据,不该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被毁坏在地。比如文物古迹,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明脉络,一旦遭到游客的“毒手”,同样无法复原。
从生态环境到文物古迹,从公共设施到动植物,每一个细节,除了需要游客文明对待,也需要管理者用心维护。景区管理方需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完善硬件设施,采取必要的防护手段,更妥善地保护景区景观和公共设施。
对于特殊地质地貌、文物古迹,可采取设置护栏、隔离带、提示牌等方式,促进游客文明观赏。对于高等级的地质地貌、文物古迹,还可近距离安装防触摸、防破坏的感应装置,当游客距离过近或有触摸动作时,立即发出警报声。对于易损地质地貌、文物古迹,必须设置透明防护罩,既能让游客清晰观赏,又能起到保护作用。
对于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的保护,景区可安装高清摄像头和智能监控系统,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相关情况,一旦发现游客的破坏行为,立即触发警报,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和处理。此外,在公共设施上设置紧急呼叫按钮,方便游客在设施出现故障或发现破坏行为时及时联系管理人员。同时,在动植物观赏区安装语音提醒系统,警告游客不要攀折花木,不要任意投喂动物。
只有游客具备保护意识,景区管理方做好保护工作,景区景观和公共设施才会最大程度地实现安然无恙。
关键词:遵守与尊重
旅游要从我行我素到“入乡随俗”
◎ 苑广阔
当一位游客在敦煌莫高窟内无视禁令,执意用闪光灯拍摄千年壁画时;当一群游客在西湖边的长椅上大快朵颐,留下满地垃圾扬长而去时;当一个旅游团在西藏寺庙高声喧哗,对当地信徒的虔诚目光视若无睹时——我们不禁要问:旅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地理位置的简单移动,还是心灵与文化的深度对话?
游客的文明素养,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是对公共秩序、礼仪规范、他人权利、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尊重,它是一种现代人必备的“文化情商”。文明旅游,要做到遵守公共秩序、礼仪规范,尊重他人权利,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风俗,入乡随俗。
旅游公共秩序体现在方方面面,遵守公共秩序不仅能展现个人风度,还会让旅途更安全。近年来,曾有野生动物园发生游客擅自下车被老虎袭击的事件,这是用血的代价警示人们遵守景区公共秩序和游览规则。有游客在景区悬崖边为拍照而跨越护栏,有游客在车来车往的“网红”公路中央大摆pose,有乘客伸腿阻拦高铁关门,这些行为背后,都是对公共秩序的漠视。反观那些在景区自觉排队等候观光车、主动将垃圾带下山、不翻越护栏、不乱穿马路的游客,他们正是用小举动,保障公共秩序有序,尊重他人的权利,让他人也能欣赏到同样的美景。
在旅游过程中恪守礼仪规范、以礼待人,也是游客与当地人、与其他游客和谐共处的前提。否则,很可能因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引发与当地人、与其他游客的纠纷和矛盾,从而给自己的旅行添堵。
说到尊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风俗,中国自古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传统智慧。这种传统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曾有一位游客在贵州苗寨旅游时,主动学习简单的苗语问候,参与当地的迎宾酒仪式,这种尊重换来了苗族同胞的热情相待,旅行体验因此升华为人文交流。相比之下,一些游客在民族地区旅游时穿着暴露、行为轻佻,完全不顾当地的传统观念和习俗,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也让自己沦为不受欢迎的游客。
总之,文明旅游要从我行我素到入乡随俗。文明旅游不是对个性的压抑,而是在多元文化、多元观念中共存共荣。真正的旅行不是用脚丈量土地,而是用心感受文化。而旅游文明,恰恰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带着尊重与理解出发,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传递文明的美丽邂逅。
关键词:风险防范
文明旅游的前提是安全与健康
◎ 关育兵
文明旅游是检验国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标尺。这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亟待构建起个体责任与社会共治协同发力的全新格局。
安全与健康是文明旅游的前提。相当数量的旅游安全事故,源于游客对安全规则的漠视。从擅自闯入未开发区域探险,到贪图“黑旅行社”的低价诱惑,这些行为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游客将个人自由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的错误认知。安全出行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完善旅行社信用评价体系、推行高风险项目全流程管理,更需要游客树立责任意识,将安全规则内化为行动自觉,才能真正将悲剧扼杀在萌芽状态,让旅游回归愉悦身心的本质。
近年来,一些高风险旅游项目比如滑翔伞、潜水、热气球、蹦极、攀岩等较为火爆,充满刺激和挑战,却易受天气、环境、设施和操作等因素影响,安全事故并不少见,游客应摒弃“冒险即勇敢”的片面认知,以谨慎态度对待高风险项目,换言之,应以安全为先,量力而行、慎重选择,更不能参加非法旅游项目。这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珍视,更是对公共救援资源的敬畏——每一次鲁莽的尝试,都可能让无数救援人员置身险境,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安全旅游的内涵,既包括身体的舒适,更涵盖精神的文明。旅途中因饮食作息紊乱引发的健康问题,因行程延误产生的情绪失控,追求刺激和快感的娱乐过度,都是健康的范畴。游客要树立“全健康”理念,以平和心态应对突发状况,用理性消解焦虑。旅游作为文化传播的流动载体,每个人的言行都是文明的生动注脚。
文明旅游既是游客追求高品质旅行体验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当每个旅行者都能成为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大家收获的不仅是美好的旅程,更是一个和谐、有序、可持续的旅游未来。
关键词:服务
以文明服务“滋养”文明旅游
◎ 董宏达
文明旅游与文明服务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从业者的文明服务,可以培育游客的文明旅游习惯。景区、餐饮、住宿等旅游从业者提供的服务品质,直接影响着游客的一些行为选择,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
文明服务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置上。一个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就能折射出服务者的用心程度。在一些善于经营的景区,垃圾桶不仅数量充足,而且按照垃圾分类要求明确标识,间隔距离经过科学测算,既不让游客因寻找垃圾桶而感到困扰,也不会因设置过多影响景观。比如,在黄山风景区,近年来推行“垃圾下山”措施,合理布局回收点,配备清洁人员及时维护,游客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减少。当服务提供方设身处地为游客考虑时,游客自然会以文明行为予以回应。
餐饮娱乐场所的服务细节,同样影响着游客的文明程度。比如,一些餐厅的服务员会根据顾客人数贴心建议点菜数量,主动提供打包服务,甚至对践行“光盘”的顾客给予小礼品鼓励,不仅减少了浪费,更让顾客感受到被尊重。服务者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声提醒、每一次体贴的举动,都是文明旅游的催化剂。
更深层次看,文明服务与文明旅游的良性互动,反映的是一种“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共同成长”的现代文明关系。旅游从业者应当接受严格培训,不仅具备专业的服务态度,还应该在服务中展现文明举止,比如,在为游客出行服务时准备徒步地图和环保袋,潜移默化地引导游客践行低碳旅游,让游客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文明,进而约束自身言行。在这种周到的服务中,服务者不再是被动应付,而是主动成为文明旅游的引导者。
文明旅游不是单方面的游客责任,而是需要整个旅游服务生态系统共同推动。景区管理者科学规划相关设施,餐饮从业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导游以身作则……这些文明服务细节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正向引导力。
当我们期待游客表现出更高素质时,旅游从业者不妨先迈出一步,用更专业的服务、更人性化的设施、更温暖的态度,为文明旅游创造更好的环境。唯有文明服务与文明旅游相互滋养、彼此成就,才能真正提升旅游品质,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美好的文明实践。
关键词:管理
以有温度的管理促进文明旅游
◎ 樊树林
事实证明,文明是可以“管”出来的。近年来,以优质管理促进文明旅游,一些地方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了旅游环境优化升级,促进了游客的文明素质提升。
然而,仍有一些地方对假日客流高峰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判断,在旅游管理方面捉襟见肘,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破坏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个别地方,商家宰客、黑车非法营运等乱象,不仅影响游客体验,也制约着当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要促进旅游文明,各地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要跟上游客的增长。
有专家研究发现,在旅游市场成熟、旅游经济发达的地方,一定是旅游业管理秩序良好、从业者竞争规范的地方,是让游客安心、放心、舒心的旅游之地。相应的,游客在此旅游,也从整体上展现出较高的文明素养。
那么,各地如何以优质管理促进文明旅游?必要且基础的管理手段是:利用多种载体积极宣传文明旅游知识,时刻提醒游客文明出行,及时劝阻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景区设立志愿服务站,提供咨询、劝导、秩序维护等服务;提高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监测水平,最大化消除监管盲区,提升不文明行为识别、响应、处置能力……不过,更值得称道的管理是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这样更能促进旅游文明的全面形成。
前段时间,重庆市荣昌区相关领导承诺,节假日政府的公共停车场全部免费,游客来了,车停不下了,马路边也可以停,不罚款,做好服务。他还直言:“交警不是来贴罚单的,城管也不是来掀地摊的;交警是维护交通秩序、为人民服务的,城管是维护城市环境的……”这一说法登上热搜。这样的管理其实是有温度的服务,为游客保驾护航。
在以优质管理促进文明旅游中,各地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安全监管。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安全底线思维,细化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和处置流程,确保假期监管人员在职在岗,随时待命。在假日旅游高峰到来之前,相关部门就要对沿线道路、景区建筑、消防设施、电气线路、游乐设施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要最大限度保障旅客的消费权益。各地要规范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价格,对“阴阳价格”“大数据杀熟”“不合理低价游”等侵害游客权益的违规行为严厉查处,用信用惩戒与正向激励重塑市场规则。同时,对待游客的投诉要及时处理,确保游客的权益不受侵害,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以游客为中心的管理,才是有温度的管理,能给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情绪价值,更好地促进游客文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