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本文立足新时代育人使命,系统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在厚植家国情怀、淬炼革命意志等方面的关键价值,提出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多维活动载体构建、数字化平台开发等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为优化育人生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最终实现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筑牢校园文明根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新时代青年的目标。
一、价值解码: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四维价值
激活红色基因。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文化多样性培育及文旅融合的核心支撑。要依托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开发,运用创新手段挖掘其深层精神内核,推动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赋能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精神培育构成思政课程两大核心价值维度。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内核,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与转化,通过典型人物与历史叙事融入教学,强化学生价值认同与道德判断力。在多元社会语境中,此模式助力青年构建价值坐标,实现历史自觉与文化认同的统一,形成持续民族认同。革命精神传承本质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解码与时代诠释,通过具象化革命记忆符号(如英雄事迹、精神图腾),可系统构建青年政治认知框架,推动革命伦理与公民素养融合。这一实践既能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导效能,又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辩证统一。
实践育人新范式。传统学校思政课多为填鸭式教学,学生容易出现疲倦、逆反心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给实践教学带来新思路。红色文化融入可弥补思政教育理论僵化、脱离时代等不足,通过诸如实地参观之类的教学手段,把课堂知识转化为现实经验,助力学生由学习精神朝着传承精神转换,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又能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资源活化新突破。红色教育基地资源丰富,为青年学生直观感知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领悟时代价值提供载体。英雄事迹、红色影视及文化产品等构成多元学习素材,不同时期英雄楷模成为激励学生奋斗的精神标杆。红色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素材,可通过实地参观、观影研讨、故事宣讲、榜样示范等形式融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现实中寻找答案、从榜样中获取力量,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育人效能。
二、路径创新:红色文化赋能精神文明建设的三维实践
课堂革命进行时。红色文化属于中国革命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精神财富,它的课程化融入具备积极教育效果。就课程创建而言,可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系统化规划,建立动态的红色资源库,促使精神符号转变成教学要素,完善思政课的价值传递机制。在认识形成方面,红色文化的形象化教学能够引领学生从历史辩证角度加深对“三个来之不易”的体会,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理论支撑点,从而做到青年群体意识形态认可和历史主体地位的双重形成。
实践育人全链条。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要形成立体式协同机制,通过对革命历史符号实施解码并重新合成历史场景来达成红色遗产的教育价值转换,从而塑造起“精神震撼—认识提升—行为转变”这样一条教育链条。依托革命遗址打造沉浸式教育矩阵,运用数字技术活化历史场景,以空间记忆重构强化情感认同。建立红色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统筹学术研究、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播,通过课题化社会调查推进保护性开发。以认知内化与行为外显的双向互动为驱动,融合革命伦理教育与社会责任培育,形成文化再生产导向的文明演进机制。
云端铸魂新阵地。在新时代发展格局下,网络作为学生群体活跃度最高的信息交流场域,学校有必要积极搭建红色文化网络教学平台,以此突破红色文化融入的时空制约,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育人的覆盖范围。该平台的建设需以内容建设为核心,充分依托多元多媒体平台,打造包含红色文化教学课堂、专题网站等在内的立体化传播载体,在密切关注红色文化研究前沿动态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焦点持续输送优质内容,通过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实现对其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的全方位培育,进而推动师生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
(作者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廉洁元素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编号:NZJGH2024212);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廉洁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之探析”(编号:20241SZZX02);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 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TDS2023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