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余年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追求,其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家国情怀、道德规范等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与价值引导,有助于缓解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压力与文化疏离。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传承与创新不仅关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路径。只有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构建符合现代语境的传播体系,才能在全球文化格局中彰显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基于此,本文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通过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核,构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精神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包括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艺术情趣,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体现了如“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重要思想理念,这些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下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历史,更在于它能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精神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让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心系祖国;“勤俭节约”提醒人们珍惜资源、避免浪费;“知行合一”强调把学到的道理真正用到行动中,这些都对今天的学习和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包容与开放,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条纽带,把过去和现在、个人和民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
构建系统化的传承体系与教育机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构建系统化的传承体系与教育机制,具体可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两个维度协同推进。顶层设计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均设置梯度化课程内容,教材编写需注重与现代生活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资源,设立专项基金扶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和数字化保护项目,并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制度,通过师徒制、工作坊等形式确保技艺与精神的代际传递。基层实践层面,应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行为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不同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变化数据,重点关注青少年、社区群体等关键人群的长期追踪数据。而后进行数据分析,可使用定量与定性方法,既要统计参与人数、传播覆盖面等基础数据,也要分析文化价值观的内化程度、创新应用能力等深层效果。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数据变化,识别传承工作的优势与短板,据此及时调整策略方向。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注重长期追踪与短期反馈的结合,即传承过程中既要关注文化传承的持续性影响,也要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以响应时代变化带来的新需求,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性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活力,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可行路径,这需要打造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中华文化表达体系,重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生态智慧、人文精神,将这些元素转化为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理解的内容。同步建立多语种文化传播平台,利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尤其要关注年轻群体的接受习惯,应使用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方式吸引海外受众主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应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文化事务,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文化资源互补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采用联合考古、艺术巡展、学术研讨等形式深化文明对话;制定国际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培养既懂中国文化又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为全球文明交流贡献中国智慧,最终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实质性提升。
结语
综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构建系统化的传承体系与教育机制,文化基因得以在代际间有序传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则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未来,文化强国建设需进一步深化传承与创新的协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突破传播边界,同时立足社会需求,探索与现代生活更紧密的结合点,从而在时代浪潮中持续发展繁荣,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作者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基金号:22XKS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