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梯“小脚印”是对城市文明的温柔校正
◎ 江德斌

    最近,有北京市民在社交媒体晒出了自己的新发现,北京地铁的扶梯上出现了“小脚印”……这些“小脚印”有什么特别含义呢?据了解,这些“小脚印”标识是在提示乘客不必遵循传统的“左行右立”规则,“站稳扶好”就行了。这一看似细微的变化,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安全考量与公共管理智慧,对之前的城市文明错误认知所进行的温柔校正,体现了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文明建设从形式规范向实质安全转变。

    “左行右立”曾被视为城市文明的标志,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市民在扶梯右侧站立,将左侧通道留给那些赶时间的乘客,期望以此提高通行效率,体现城市的包容与互助。这一习惯在许多城市广泛传播,甚至被看作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左行右立”带来的安全隐患逐渐浮出水面,其合理性备受质疑。

    扶梯设计初衷并非用于行走,而是快速高效地运输乘客,如果乘客在扶梯上行走,容易因为身体失衡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长期单侧承重会加速扶梯机械结构的磨损,久而久之,导致梯级左右承重不均,增加了设备故障的风险,进而埋下安全隐患。所以,北京地铁自2018年起就已取消倡议提示,并大力宣传引导乘客在乘梯时站稳扶好、注意脚下安全。近年来,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香港等多地也都提醒:不提倡“左行右立”。

    当然,改变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北京地铁的“小脚印”并未完全统一覆盖,也仍有许多乘客因习惯使然,依旧选择靠右侧站立,少数乘客甚至在左侧通道快步行走。可见,之前对“左行右立”的文明宣传深入人心,且赋予了“文明素质”这一道德色彩,致使该观念成为“思想钢印”,牢牢刻在许多人的心里,甚至变成了肌肉记忆,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笔者认为,要改变市民的文明行为,不仅要调整规则,还需要重塑观念。“小脚印”的可爱设计,正是为了缓冲认知冲突,用柔性的视觉语言,实现硬性的安全提示,让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新的文明理念。而观念的重塑还需要加强宣传引导,要通过多渠道广泛宣传“小脚印”标识的含义,以及“左行右立”的安全隐患,逐渐提高市民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当前:A3版(2025年05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