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 吴美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锚定了方向,尤其是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如何将精神文明教育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核心课题。本文立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论述高校人才培养中精神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方面,高校需筑牢师德根基,构建“三位一体”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需通过思政教育品牌矩阵打造四大系列活动。同时,校园文化作为精神育人的生态载体,应构建“三维一体”的文化生态圈。这些探索既是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回应,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高校层面的实践范本。

    筑牢师魂根基  培育时代新人

    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需将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教师作为精神文明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须优化知识结构、具备科学理论基础与全面文化修养。新时代学生期待教师兼具学识与人格魅力,能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学术影响力,更需人格感召力。因此,师德建设与育人机制是精神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培养体系的重点。指导思想上,需将师德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一要树立时代师表形象,以正确三观为精神支柱,形成“辛苦一人、培育一代”的育人共识,建设安心、勤奋、优质的教师队伍;二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规范要求以推进素质教育。

    四大系列活动塑新风

    高校人才培养中推进精神文明教育,要通过举办多种活动来保证教育的常态化、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优化育人品质。其做法可以归纳成“四大系列”。主题活动系列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围绕专业思想教育,用讲座、演讲、竞赛、演出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专业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系列立足专业培养目的,安排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情况,开阔就业眼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升干事创业的责任感。行为养成系列以“成才人生”为主线,制定道德行为准则,展开文明评选及心理辅导工作,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文明的良好习惯,激励学生做道德的践行者。素质教育系列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宗旨,加强校风建设,强化思想作风。此外,开展职业意识、职业技术、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四职教育”,提高职业素质,结合专业开展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构建“三维一体”校园文化生态圈

    高品质校园文化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作为师生共创的特色文化,其既关联社会发展,又形成独特校园精神。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创新之地,校园文化建设需适配社会主流文化并动态发展,根本目标是培育时代性校园精神,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实现:宣传教育借助报刊、广播、报告会等形式发挥舆论与思想引导作用;物质文化建设中校园规划及建筑风格本身承载教育内涵,体现校园精神;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强化规范意识并发挥约束激励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需兼顾校风学风、环境整治、学术氛围等,遵循两大原则,其一,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认同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并主动参与;其二,实践活动需围绕既定校园精神展开,以校园精神的确立作为根本出发点。

    (作者系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当前:3版(2025年05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