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粪父女档”的自力更生需更多价值认同
◎ 杨朝清

    锋哥是一名抽吸工,更接地气的说法是“吸粪工”。他每天都要打开广东韶关一些最“有味道”的井盖,这样的工作曾被女儿藏在作文本里好几年,不敢对别人说。从嫌弃老爸的“丢脸职业”,到扛起水管成为他的最佳搭档,女儿文静用镜头记录下锋哥的日常:面对脏臭面不改色,还用幽默化解脏臭,在井盖边开怀大笑。这份曾让她逃离的“粪”斗工作,如今成为理解父爱的窗口。

    对于锋哥的女儿文静来说,父亲的工作是童年最想掩盖的事实,其实不难理解,开着吸污车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撬开一个又一个沉重的盖子,“吸粪工”的工作谈不上体面、光鲜。部分人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的工作“不够好”,让自己承受了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甚至遭遇歧视排斥。在“出身论”等不良社会心态的裹挟下,“吸粪工”的女儿,容易被他人嘲笑和贬低。

    然而对锋哥来说,缺乏知识、学历等文化资本,难以找到在别人看来“体面”“光鲜”的工作,只能依靠从事体力活谋生。做“吸粪工”虽然脏一点、累一点,但依然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不被世俗的“傲慢与偏见”牵着鼻子走,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锋哥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好在,在职场摸爬滚打10来年并拿到了高薪后,身心俱疲的文静选择了辞职,回到父母身边。从好奇想看看父亲的工作是怎么样的,到从父亲身上受到感染,文静对“吸粪工”的工作,经历了一个“反感排斥—熟悉理解—认同接纳—成为‘掏粪父女档’”的过程。接受父母的平凡和自己的普通,愿意在平凡的世界里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实现人生突破,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成长和社会化。

    在“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那些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普通劳动者,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善待。“吸粪工”需要的不是标签化、污名化,而是更多的“温柔相待”。

    无论是撬开沉重的井盖,还是拧开女儿手中的矿泉水瓶盖,锋哥对女儿的爱是真挚的。从嫌弃爸爸的工作到自信、自豪地说出“爸爸永远是我的‘开盖大王’”,随着时光流逝,女儿文静不仅增长了年纪、变了模样,也实现了精神成长。“掏粪父女档”不仅在工作上分工协作,也在生活上彼此陪伴,让家庭更加团结、更加温暖。透过“掏粪父女档”这面镜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父女俩乐观豁达、自尊自洽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自强不息、坚韧前行的另一面。

 

当前:3版(2025年07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