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银龄更健康 让心灵有港湾
——多方协力共筑老年心理健康防护网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老龄化社会正加速到来。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中不可忽视的命题。今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以“银龄健康,从心启航”为主题,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他们或许面临孤独、失落,或正适应角色转变,却鲜少主动倾诉。

    这是一场需要多方协力的“温柔革命”:子女的耐心倾听、社区的温情服务、医疗的专业介入,乃至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都能成为照亮“夕阳红”心灵角落的微光。让我们以行动回应这一时代命题,用理解与陪伴帮助老年人跨越心理鸿沟,让长寿时代不仅延展生命的长度,更赋予生命从容的温度。

    现状

    我国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精神科医生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要及早发现和干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一个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可从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3个维度来评估,其中心理健康占比三分之一。

    调查显示,我国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也就是每4位老年人就有1位存在抑郁症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隐匿性强,焦虑、抑郁导致的头疼、心慌有时会被误认为躯体疾病。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姜忆南说,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身体上的疾病会给老年人带来消极情绪,而心理健康也会反过来影响血压、血糖等指标,一些焦虑症、抑郁症患者还会出现各种“躯体症状”。

    专家坦言,现代家庭规模小,一些老年人无人倾诉、缺少社交,长期的孤独感容易引发抑郁。但强烈的病耻感,让他们往往并不愿意直面抑郁,寻求帮助。“看到周围的人出了什么事情了,然后就会联想到自己,而且到了60岁之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理性的大脑萎缩,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了,那当然导致老年人会出现更多的一些情绪调节的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岳玲解释道。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精神卫生专家袁宁说,身体机能减退、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慢性病困扰等因素让一些老年人产生了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则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抑郁症、焦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主任医师周建松说,老年人抑郁症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活动减少、情绪低落、易激怒、消极等,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幻想和妄想。老年人焦虑症则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夸大或曲解自己的疾病,出现持续的紧张、不安情绪,甚至出现肠胃不适、心悸、头痛等躯体化症状。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得到及时干预。”袁宁表示,患上轻度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应及时接受心理咨询,如果老年人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则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确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

    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提出,要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但要真正及时发现老年人的情绪变化,需要家庭、社会多层面的干预,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在在一些专科医院里,还会特意为老人们安排团体治疗,让大家围坐在一起,敞开心扉,让老人们减少孤独感。

    破局

    多方行动织密老年心理健康“守护网”

    近日,一位老人通过北京安定医院“12356”心理援助热线,有效调整了自己与家人的沟通方式。

    热线管理人员崔思鹏说,老年人求助的比例约3%,主要涉及家庭关系和隔代子女教育等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常务副院长、老年精神科主任医师张庆娥建议子女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如老人出现烦躁、敏感多疑、记忆力变差、回避社交等信号,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中国老龄协会宣传部主任庞涛说,呵护老年人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社区、家庭、医院合作,对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上门探访、心理抚慰,为老年人提供更及时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

    在服务老年人健康保障方面,广州今年将免费为30万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筛查,目前,包括老年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等项目筛查正持续进行。

    近日,在广州市雕塑公园,多家医院正联合举行义诊服务,现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评估、老年常见病防治等专业服务,广州今年将免费为30万老年人进行认知功能筛查。针对初筛中发现的可疑病人,医院将开展血浆生物标记物检测,可以提前10到15年发现早期病变。此外,老年抑郁症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老年人无人倾诉、缺少社交,容易引发抑郁。

    家庭层面,亲情陪伴是良药。子女应尽可能抽出更多时间陪伴父母,定期回家看望,与他们一同进餐、聊天、看电视。即便工作繁忙,也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每天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子女的关爱。

    社区层面,可以考虑打造温暖港湾,定期邀请专家为老年人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讲座,提高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组织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帮助等贴心服务。志愿者可以定期上门看望独居老人,陪他们聊天、购物、做家务,让老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完善社区活动设施,设立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展望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

    让老人创造金色年华的“意义感”不失为抵抗抑郁的一个好办法。

    近日,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老年人社会参与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更加丰富,积极老龄观成为全社会共识等。

    在国家老年大学搭建的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来自湖北的唐文杰已累计学习超2000小时,她说:“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希望成为志愿者,影响和带动更多人。”

    老年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与赋能。国家开放大学(国家老年大学)副校长范贤睿说,通过系统化的心理健康课程和数字素养课程,可以帮助老年人构建积极心态、掌握现代生活工具、拓展社交圈层,在人生的金色年华里,重新发现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感”。

    自2023年3月挂牌成立,国家老年大学已构建覆盖全国城乡的服务体系。线下设立44家省级分部、65家分校,30家共建单位、6.8万个基层学习点;线上注册用户1197万人,为1.85亿人次提供学习服务。

    依托AI技术,时时、处处的学习场景扩大了老年人的“朋友圈”;钟南山、张伯礼等院士主讲的国家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课”观看量逾千万;每天早上都有近2.5万名学员跟练打卡八段锦课程……

    “国家老年大学还要继续创新,成为老年教育‘主渠道’、主动健康‘强导向’和银发经济‘催化剂’。”范贤睿说。

    今年3月,北京一企业发布的“银发岗位”招聘信息,冲上了#老人再就业简历含金量有多高#微博热搜榜,单日总阅读量突破4200万。网友晒出的老年人“宝藏简历”令人惊叹:72岁北京阿姨精通书法、推拿等多项技能,甚至业余时间学习智能教学系统开发。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场网友积极讨论的“老年人简历”中,不仅展现了银发群体专业的职业素养,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人才价值重构的深层变革,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吸纳银发群体加入,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阅历或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项名为“时光合伙人计划”的招聘活动,致力于吸引一批有志于为银发人群服务的银发伙伴和志愿者。从岗位设置看,从书法、养生、油画、舞蹈、模特、手工等领域的兼职讲师,到配音师和自由撰稿人,再到终身学习志愿者,只要身体健康、心有余力,认同“终身学习”理念,均可不受学历和工作背景限制,再度参与社会工作。

    据了解,“时光合伙人计划”岗位发布后,吸引了近千人投递简历,大多数应聘者都拥有30年以上的丰富工作经验,更有不少硬核技能让招聘团队惊叹不已,其中不乏精通书法绘画的艺术家、太极拳非遗传承人、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40年教龄的高校教师、技艺高超的推拿大师等。

    对于这一消息,众多网友直呼“80岁老中医申请出战”,也有网友推荐自己的爷爷奶奶申请岗位。更有网友玩起了梗,称“70岁正是奋斗的年纪”“决定65岁再就业”。

    李建中便是此批招募的首位银发讲师。李建中自幼研习太极,本身已是一位技艺非凡的太极大师。从网上看到“时光合伙人计划”,他投递了简历,凭借扎实高超的太极技艺通过面试后,顺利地在四季千尺老年学堂开始了第一次授课。

    业内人士表示,“银发再就业”的背后是银发人群“积极老龄观”的显性表现,他们已从单一的“发挥余热”到形成独特“供给热源”发挥价值,形成从老有所为、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的良性循环。

    (综合新华社、人民政协网、《新京报》等)

当前:A4版(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