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夕阳心灵” 需全社会同题共答
◎ 刘霁月

    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一数据意味着,在公园长椅上独坐的身影、在诊室反复检查身体的老人、在子女离家后沉默的晚餐背后,可能都藏着一颗需要关怀的心。

    老年人的心理困境往往隐蔽而复杂。老年人更愿意承认自己“胃疼”,却很少主动诉说“心痛”。身体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亲友逐渐离去,都可能成为情绪问题的诱因。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老人将心理不适转化为躯体症状,反复求医却效果不佳;或出于“不愿添麻烦”的心理,将孤独与压抑埋藏心底。这种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达”,使得问题更难被及时发现和干预。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层次的支持网络。家庭关爱是第一道防线——子女的定期探望、耐心的倾听,都能成为抚慰心灵的良药。社区服务也不可或缺,无论是心理健康讲座,还是兴趣活动小组,都在为老人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预防性干预比事后治疗更为重要。

    让晚年生活充满“意义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治本之策。当72岁的老人学用智能手机,当退休教师重返讲堂,当太极拳爱好者在社区开班授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延续,更是心理健康的积极维护。持续学习、社会参与、自我实现,才是抵御心理问题的长效疫苗。

    老龄化社会考验着一个文明的温度。从子女的一个问候电话,到社区的一个适老化改造;从医院的一次心理筛查,到企业的一个“银发岗位”,每个微小行动都在为“夕阳心灵”注入温暖。当我们以整个社会的善意守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实现的不仅是“老有所养”,更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既是对传统孝道的现代诠释,也是对未来自己的温柔照拂。

 

当前:A4版(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