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人才作为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其政治素养、价值立场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社会共识、引领道德风尚的精神坐标,其融入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因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共管理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意义重大,这一研究有助于构建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强化学生公共服务精神、法治意识与责任意识。本文将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管理教育的有效路径,旨在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和持久力,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其基本内涵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描绘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应当追求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方向。在国家层面,“富强”代表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和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是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主”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文明”指向国家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全面进步;“和谐”则追求国家内部各群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生。在社会层面,“自由”保障个体在法律框架内思想与行动的自主权利;“平等”要求社会成员在法律地位和人格尊严上一视同仁;“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法治”则要求以法律作为治理的最高准则。在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是公民对祖国最深沉的情感归属和责任担当;“敬业”要求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奉献;“诚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友善”则倡导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相互支撑、紧密联系,为全社会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指引以及行为规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公共管理教育中的实践
(一)以校园文化为平台,营造价值引领的育人氛围
高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高校公共管理教育中实现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途径。具体融入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宣传栏、电子屏、文化景观、教室走廊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使其成为校园环境中随处可见的元素。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策划与公共精神、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等相关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公共议题,在参与和体验中自然地感知、理解并讨论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态度。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尤其是学生评价、评奖评优、社团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应强调公平公正、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原则。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还应在日常言行以及与学生交往中以身作则,展现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可以开展专业沙龙、线上讨论区,鼓励学生就公共管理实践中的伦理困境、价值选择等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对话,在开放、尊重的互动环境中,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价值观在现实中的复杂性和实践路径,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引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滋养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推动价值观内化与行为转化
高校公共管理教育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精心设计并组织与公共管理专业紧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走进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公共服务机构等真实工作场景。学生亲身参与社区治理方案的调研与讨论、协助开展公共政策宣传等,深刻体会公共管理实践中如何体现“公正”“法治”“敬业”“诚信”等要求。这种在真实情境中的观察、体验和参与,有助于促进价值观从认知层面向内心认同转化。高校在组织实践时还需要为学生设置明确的任务目标,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主动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参与社区服务项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公平正义”,实践结束后引导学生围绕实践中遇到的价值观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反思,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价值观在具体行为中的要求以及自身行为与价值观标准之间的差距,为将来成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公共管理者打下坚实的行为基础。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管理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公共管理人才的核心要求。依托社会实践,参与精心设计的真实场景能够促使学生将抽象的价值观认知内化为个人信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平台的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学习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公共精神与职业伦理。未来,应继续加强高校、政府、社会在实践育人中的协同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