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与陕南民歌文化保护中 传承主体与方式的研究
◎ 刘广超

    陕西民歌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蕴含着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殷切期盼,生动展现出人们努力奋斗、乐于奉献、坚持不懈的优良精神品质。根据地域差异与艺术特点的不同,陕西民歌又分为陕北民歌与陕南民歌两大类别。虽然这两大类别民歌在音乐体裁、内容形式上存在一定相似性,但是整体的演唱风格、曲风曲调仍然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民歌艺术由于传播范围小、传承路径单一,相比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呈缓慢发展趋势,创新活力也日渐萎缩。基于此,各地纷纷加大民歌文化传承保护力度,采用各种制度性与非制度性举措,促进民歌文化传承发展。

    一、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机制

    新时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有助于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让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得到长远性、持续性传承。其中,系统科学的文化传承制度是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完整性保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法律责任、传播形式、资金用途等纳入规范严谨的法律条文中,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方式以及私自侵害破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法律责任,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持续化发展道路,取得良好的传承保护成效。

    陕北民歌、陕南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传承过程中也逐渐面临着关注度低、传承人流失、传播路径狭窄等问题。对此,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认识到民歌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协同各个地区积极开展民歌保护的立法工作,为促进民歌文化传承传播提供了有效助力。例如,陕西省相关部门在2025年3月1日正式施行了《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汉中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商洛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明确提出要鼓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传习所,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力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歌的传承中来。同时,陕北民歌传承保护也通过立法渠道科学规范民歌保护的有关事宜。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创新

    新时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陕北、陕南民歌文化传承过程中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发展,积极发挥现代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将民歌改造成具有流行音乐元素的现代歌曲,或者深入挖掘民歌历史文化与音乐内涵,打造出多元化综艺节目,可切实增强传统民歌的影响力,为民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在陕西卫视播出的文化探索类音乐综艺节目《陕北民歌·遇见》邀请音乐领域的老一代歌唱家、新生代歌手以及著名音乐推广人作为嘉宾,采取实景拍摄的方式,带领观众感受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节目将真人秀、时尚元素、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节目的可看性,既能吸引传统民歌的受众,又吸引了许多爱说唱的年轻受众。节目中,歌手在传统陕北民歌中融入说唱、摇滚等流行元素,并且结合黄河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陕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带给观众良好的音乐体验,对于传统民歌文化的传承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推动传承主体多元化发展

    新时期,为更好地推动陕北民歌的现代化传承保护,各地政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陕北民歌与陕南民歌的内在特点与文化内涵,提出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尽可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呼吁更多人加入陕北民歌文化保护队伍,促进其合理保护。一方面,依托陕北民歌博物馆等社会组织开展陕北民歌文化遗产的展览展出,让人们沉浸式了解陕北民歌的悠久历史、文化故事等。另一方面,坚持现代化传播理念,组织举办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会、“陕北民歌音乐会”全国巡演等艺术活动,让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同台竞技”,再配合动感的LED电子屏,让人们深入黄土高原感受陕北人民淳朴的民俗风情,同时配合现场直播,与全国观众实时在线互动,提升群众关注度;推动陕南民歌走进大中小学、幼儿园,邀请民歌传承人为学生现场讲解,让他们深刻感受陕南民歌的文化之美;与美术馆、图书馆等组织合作,举办不同主题与形式的民歌展,多元化呈现陕南民歌特色,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力。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与陕南民歌是中华优秀民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凝聚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音乐审美理念,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要切实推动民歌文化长远发展,应立足非遗传承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存记载民歌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资料,也要积极适应现代网络传播背景,借鉴流行音乐元素,在保留民歌原生态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改编,使其更贴近年轻人的音乐文化需求,切实提升陕西民歌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

    [作者系安康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陕北与陕南民歌文化保护中传承主体与方式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5YB0004)]

 

当前:B3版(2025年07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