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丘市子牙文化书院“龙腾启智·国学启蒙”国学公益讲堂。刘丽 摄
为深化拓展文化书院阵地效能,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山东省潍坊市安丘经济开发区颐乐书院精心打造了一场主题鲜明、趣味盎然的周末活动,为辖区儿童构筑起一个充满知识与欢乐的成长乐园。“文化书院—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这一主题活动,是颐乐书院全龄化服务的一个缩影,也是安丘市深化拓展文化书院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安丘市以文化书院为载体,通过“空间重构、品牌培育、共建共享”三大创新举措,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共生的新路径。
空间重构
让文化书院形式更具活力
安丘市打破“政府端菜”老套路,通过“社区商业”+“全龄友好”重建模式,用空间激活服务,用服务凝聚人心,让闲置资源发光,让邻里关系升温,让全龄需求满足,让社区文化“活”起来。
安丘市突破传统书院单一功能,创造性实施“空间叠加”计划。子牙文化书院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破旧沿街门面房改造成“书院+”复合空间,既设有传统国学课堂,又嵌入机器人编程、双语阅读空间等现代功能模块,实现“一场地多功能、一空间多主题”的集约化运营,通过全龄场景布局,用1平方米激活N种幸福。永安社区文化书院则巧妙利用社区闲置房间,精心打造了儿童乐园、阅览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在这里,老年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篆隶楷行草各展风采,尽情传承国粹文化。“书香兴安”阅读分享会定期开展,退休老干部围绕红色经典交流感悟,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书院前的文化广场更是热闹非凡,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唱戏曲的大爷大妈络绎不绝,群众在这里“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烦可解闷、累可休息”,同时还能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
品牌培育
让文化书院内涵更加丰富
安丘市深挖各社区资源优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化建设,打造差异化文化品牌,形成“一社一品”发展格局,激发居民共建共享社区文化的热情。
幸福里社区精心打造“幸福非遗”文化品牌,建成全市第一家非遗学堂,内设东路大鼓、安丘剪纸、铅笔画3个非遗工作室。举办非遗创意市集,邀请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鼓励居民参与文创开发,推动非遗“火起来”。书院还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剪纸点亮生活”“公益书画课堂”等活动100余场次,累计参加人数达2万余人次,让居民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颐乐书院通过打造“乐在其中”品牌,精准对接全龄需求,除开展儿童手工DIY、书法、美术等常规活动,还提供长者非遗工坊、中年健身塑形、青年音乐鉴赏、少年心理健康等课程,年均开展活动数百场。此外,当地联合地方文史专家、非遗传承人等,系统梳理辖区历史文脉、红色记忆、民俗技艺,通过“方言课堂”“传统节庆复现”等形式,将颐乐书院打造为本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共建共享
让文化书院建设更可持续
为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运营难题,安丘市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区管理、多方参与、全民共建的文化书院运营模式,建立涵盖文艺、教育、健身等10项内容的优质文化资源清单,畅通送文化、送健康、送服务等渠道载体,让文化书院发展可持续。
有子国学院以书为媒,积极对接安丘市文化馆、图书馆,落实总分馆制度,完成统借统还系统录入工作,推动图书资源共享。目前,书院藏书1.4万册,涵盖文学、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满足多元阅读需求。此外,有子国学院开设“共富课堂”,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居民将简单材料变成精美的手工艺品。并引导居民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对传统手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开发出一系列乡土文创,同时还定期开展抖音、电商运营培训,为居民开辟新的增收途径。
安丘市还不断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对接联系,充分发挥各类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化、专业化优势,广泛吸纳非遗传承人、身边好人、网络达人等,不断充实文化书院人才资源库,让社区居民添便利、长知识、聚温情,让文化书院真正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文化阵地。
通过这三大创新举措的协同推进,文化书院从单一的文化场所,蝶变为集传承、创新、服务、治理于一体的社区文化新地标,生动实践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基层文化治理与精神共富提供了宝贵的“安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