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载婚丧礼俗整治路
◎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委宣传部 陈金裕

    九年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委以“一号文件”向婚丧陋习亮剑,我有幸成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那时的象山,“家里烧柴灶,出门充大佬”的攀比之风盛行:灵堂停柩动辄月余,流水席连摆三天不休,礼金起步两千……百姓苦不堪言。

    初挑婚丧礼俗整治这副重担,我忐忑与决心交织。象山的婚丧旧俗根深蒂固,攀比排场、铺张浪费比比皆是,尤以渔家特有风俗为甚,坚如磐石。“二倡导二禁止一规范”的要求,如同一道横亘眼前的难题。如何破题?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首次下乡调研,村民们投来的目光满是疑惑与抵触。

    新桥镇关头村村民违规路祭被通报后,关头村成立红白理事会,自发拟定《文明婚丧约定书》,将礼金压至千元,菜单限价八百元,甚至细到“只喝大瓶可乐”。当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条款跃然纸上,我豁然开朗: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蕴藏在群众用脚步丈量生活的智慧里。

    为播撒新理念,我们开始了漫长摸索。踏遍象山村落,叩开一户户家门,与乡亲们围坐话家常。小渔村里,一位起初不解的大妈,耐心听我们细数大操大办对家庭、邻里和睦的拖累,渐渐颔首:“理是这么个理儿,可大伙儿都这么办,我们不办,面子上过不去啊……”她的话点醒了我:观念之变,非靠强力扭转,而要让人看见实实在在的益处。这让我愈发笃信:真正的移风易俗,是唤醒人心深处向善向美的力量,而非对抗。

    这九年,我们甘做桥梁,在陈规旧俗与现代文明间,在百姓期许与政策要求间,用脚步丈量人心的距离。为实现群众“少跑腿”、杜绝瞒报,我们开发“礼俗通”数字平台,婚丧事“一键申报”。

    九年耕耘,探索出婚丧礼俗改革的“象山模式”,获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肯定,入选全国殡葬改革优秀案例,写入《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首创“道德红黑榜”动态管理,推行乡风文明指数季度测评,新规执行率达99.9%,累计为民众减负63.6亿元,家庭户均年礼金支出骤降超50%。培育“公交迎亲”“礼堂婚礼”“海誓山盟”集体婚典等文明实践项目,“厚养薄葬”“婚事新办”渐入人心。经验材料《象山县:婚丧礼俗倡新风 为爱减负显实效》作为浙江省唯一县级典型案例被中央文明办录用,创新成果连获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文明实践项目金奖,整治督查团队荣膺县级好团队、县级劳模集体,打造出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样板。

    最令人动容的,是群众的觉醒与参与。西周镇官山村广场舞姐妹组成“婚庆志愿团”,以秧歌、快板替代奢华婚庆,帮新人省下五万元开起快递站。如今,此类志愿团队已逾90支,义务监督员、文艺宣讲队足迹遍布海岛渔村,用乡音乡情传递新风。爵溪派出所辅警虞宇丽率义工团队,为百余位终末期患者送去临终关怀。如今,象山8家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房,树葬、海葬、遗体捐献蔚然成风。这让我彻悟:真正的文明,是让普通人能体面地活着,亦能有尊严地告别。

    九年躬身,我常思忖:移风易俗,“移”的究竟是什么?是陋习,而非传统。在浙东婚俗文化馆,馆长轻抚古花轿感言:“昔日十里红妆是体面与祝福,今朝轻车简从何尝不是深情厚意。”诚然,文明并非割裂过往,而是让传统焕发新生。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的温度。

    年轻人的选择尤其令人欣喜。2024年,“95后”新郎余祖源与新娘俞紫霞租用公交车完成婚礼,日租仅1200元;农创客潘文达驾驶农机,让田间地头见证爱情,登上热搜;而早在2016年,茅洋乡妇联主席张莹在家宴中心办婚宴的案例,便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从“国家级新闻”到“本地常态”,简办已成象山青年新时尚。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文明新象山深深扎根的印记。

    九年实践,让我深信:政策温度,在于读懂人心。推动树葬、海葬,非为强制,是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倡导公交婚礼、集体颁证,不为剥夺浪漫,是助年轻人挣脱“面子”枷锁。

    九年寒暑,我与同事的作息始终紧随“红白事”:清晨蹲守殡仪馆查违规,傍晚饥肠辘辘核宴席,节假日穿梭紧盯家宴中心。这条路,我们走得不算快,但步步稳扎,因为每一步都踏在百姓心坎上,每一道坎都化作了通向文明的阶石。我们感恩每一位并肩作战的同事、默默支持的乡亲,更感恩领导的正确引领与鼎力支持,让奋斗之路充满力量。九年前,我们是“孤勇者”;九年后,我们是“同行人”。未来,我们将以“春风化雨”之耐心,守护这片土地的文明之光——因为移风易俗,永远在路上!

    如今鬓角染霜,心中那团火却从未熄灭。站在新时代的路口,我依然愿做那个提灯的人,以微光映照更多人心中的明月清风。因为我深知,当移风易俗的种子深植乡土,终将长成参天的文明之树,为后世子孙撑起一片绿荫,而这,正是我们提灯前行的全部意义。

当前:A3版(2025年07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