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助力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由之路。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应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兰州交通大学积极投身于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与甘肃省“四强”行动,以高校党建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和实践引领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党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路径,以确保价值观建设目标与党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相适应,提升党建工作成效。
切实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一方面,高校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深入理解、解读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政治觉悟和认知发展规律,分专业、分阶段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要指示精神等内容融入党课及党日活动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政治引领。另一方面,高校应落实党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全面领导,积极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党建工作各个环节强化政治把关。除此之外,高校应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发挥党建工作对思政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推动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将党建工作最新成果和政治理论内容转化为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思政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作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借助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力,实现党建政治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高校应将党的新思想、新理论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指引,引领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将人生目标与国家发展目标紧密联系,积极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其一,加强党建思想引领,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高校党建应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鼓励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积极承担不同角色赋予的责任和担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其二,组建师生理论宣讲团,强化党建思想引领。在宣讲形式上,高校可积极开展“线下+线上、理论+实践、专业+公益”立体式宣讲,丰富理论宣讲形式,让学生在宣讲活动中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党建工作的思想引领。在宣讲内容上,理论宣讲团应着眼于时政热点和社会实践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并依托专业特色,将专业知识与学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切实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构建高校协同育人的组织体系。加强党建组织引领,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一,高校应积极建设高质量党员干部队伍,为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高校可着眼于党建工作实际,建立一支高质量党支部领导班子,积极发挥支部领导及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对照榜样,查摆自身不足,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其二,高校应建立健全党员干部队伍考核评价机制,为加强组织引领力提供队伍保障。可着眼于党建工作内容及队伍建设要求,从党员干部工作成效、政治素养、作风建设、履职能力等方面出发,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字技术深入分析所收集的指标数据,以数据结果直观了解党员干部队伍的工作实绩,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存在的个性化问题,进行岗位调整和专项培训,助力干部成长,从而提升组织引领力。其三,成立由党委书记牵头的“大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团委等部门的资源。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加强团委资源整合,利用教务处教学管理职能以及其他部门的力量,构建高校协同育人的组织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格局。
切实发挥实践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将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动。其一,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优势作用,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统筹规划红色研学路线,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老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资源采集、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感悟革命精神和初心使命。其二,高校党委应积极承担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实践项目的指导。一方面,高校要以党建工作为基石,积极开展实践项目研究,实施“双导师制”。其中,高校教师侧重实践项目相关理论内容的指导,行业专家则在项目实践和技术方面予以专业指导,并畅通双导师沟通交流渠道,共同设计实践项目方案,提升实践项目的可行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实践引领作用,为项目研究提供发展动能。高校可以以项目研究团队为核心,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引导项目团队成员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推动学生自觉践行责任担当,加强实践研究与党建工作的紧密联系。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