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的川中渝西探索
幸福源自一场场蝶变
◎ 本报记者 朱乔明 施华琼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安岳县融媒中心供图)

    ● “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 “川渝文明实践红色文旅走廊”累计接待研学团队70.2万人次

    ● 整合两地石刻遗产资源,推出全国首条跨省石窟石刻主题游径

    夏日的四川大地,文明新风与发展热潮正激荡交融、奔涌向前。7月7日,“文明提质 实践增效”——四川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活动启动,记者团走进遂宁、资阳、内江、泸州、广安、达州等地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在遂宁蓬溪县、资阳安岳县,记者实地探寻新时代文明实践将“群众心中的愿景”化作“眼前鲜活的实景”的密码。

    服务“激活力” 从“门可罗雀”到“络绎不绝”的场景蝶变

    “社区的课程名额秒光!”7月的蓬溪县普安社区,假日学校报名火爆,居民吕月幸运地抢到了名额。这个建成于2010年的社区,曾面临儿童假期无人管、老人生活孤寂的难题。如今,1200平方米的党群综合服务体内,“童守护・益成长”课堂里书声琅琅,“夕阳映普安”活动室中笑语盈盈,6支志愿服务队全年开展活动近百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明实践的关键是‘双向奔赴’。”社区党支部书记夏兵道出秘诀。从最初“碍于情面”的被动参与,到如今活动需“提前抢位”,社区通过入户走访、院坝议事精准捕捉需求,开设老年手机课、亲子沙龙等接地气的活动;邀请居民担任策划员,让退休教师执掌书法班、退休医生坐诊健康角,吸引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在川渝五区市交界的蓬溪县蓬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灯光在夜幕中让人心生温暖。这里曾经冷冷清清,如今通过“延时开放+五彩活动”重焕生机:文明实践项目覆盖夜间与假日,声乐课、美术班吸引川渝孩童共同参与。“我是重庆潼南人,蓬南的文明实践活动很丰富,周末我们会带孩子‘跨省学艺’”,毗邻地区群众的肯定,是对蓬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最生动的注脚。

   红色“强引擎” 从“寂寂无名”到“文旅共兴”的价值蝶变

    “‘七一’当天接待了六七十个参观团!”在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讲解员补媛媛介绍,这个形似牛角的村庄,曾经的土路变成了“网红路”,村庄不仅获评“四川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更是川渝红色研学的热门“打卡地”。

    修复起义指挥部旧址、建起烈士事迹陈列馆,联动重庆潼南杨闇公旧居、大足红色资源,牛角沟村构建起“川渝文明实践红色文旅走廊”,累计接待研学团队70.2万人次。

    红色资源激活了文旅共兴全链条。1200亩柑橘园推行“研学+采摘”模式,年产值350万元;村民唐春红从务农转型为讲解员,年增收5万余元。村集体收入从2020年的25万元跃升至96.01万元。

    “红色+休闲农业+科普研学”的融合业态,让牛角沟村成为川渝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游客来了,农家乐火了,我们的水果都能卖出好价钱。”村民的朴素话语,道出了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密码。

    产业“硬支撑” 从“单打独斗”到“融合共赢”的效益蝶变

    在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琪英菌业智能化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着削菇和分装。园区办公室主任唐小英介绍,这个全国最大的单体杏鲍菇基地,2024年综合产值达39.2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园区创新“菌菇研学+工业旅游+文明实践”模式,开设“菌菇课堂”培训农户2000余人次,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实践站推广”带动10个乡镇户均增收1.5万元。

    “土地流转拿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这是园区推行的“三金”模式。园区设立的“文明实践基金”帮扶30名困难学生,联合职业院校培养50名菌菇人才,“菌小福”等菌菇文创产品销售良好,小菌菇真正长成了“富民菇”。

    跨区域的产业协同更显活力。在安岳县与重庆大足共建的大安合作园,重庆籍养殖户陈强踩在水中向农户传授稻虾养殖技巧:“水位大概60公分,虾子在上面打洞,水位不能高于这个高度。”

    作为川渝三大农业合作示范园区之一,该园区致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以生产技术培训作为主要抓手,通过“田间课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产业兴了,文明实践才有底气;文明实践活了,产业才能走得远。”安岳合义乡党委书记、文明实践所所长孙洪福的话,道出了“产业+生态+文明”三位一体模式的精髓。两地联合组建的调解队化解纠纷106件,6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200余场次,让“川渝一家亲”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文旅“新地标”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的品牌蝶变

    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内,游客指尖轻触屏幕,通过3D技术复刻的紫竹观音随光影变幻流光溢彩;不远处的圆觉洞景区,网络主播正直播石刻文化,超万级粉丝量涌现点赞一片。“我们与大足整合两地石刻遗产资源,推出全国首条跨省石窟石刻主题游径,实现文旅品牌从地方到全国的跨越,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注入新动能。”安岳县文广旅局文化艺术股股长李辉介绍。

    在“安柠石光”巴蜀文旅体验区,毗卢洞、华严洞等4处国保单位与万亩柠海、千亩楠木林相映成趣。林海深处,安岳与大足的干部群众常常相聚于“巴蜀雅楠”实践站,共商文旅互动、产业对接。“我们打破成渝边界,共同开办村集体经济商店,售卖双方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虽然目前还在初级阶段,商店营业额已有月均2万余元。”安岳县双龙街乡宣统委员杨陈诚一言点破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社区的“蜕变”到产业的“跨越”,从红色资源的“重焕生机”到文旅品牌的“华丽转身”,在巴蜀大地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正以“提质增效”的强劲动力,推动川中渝西地区实现一场场精彩蝶变。

 

当前:4版(2025年07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