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作品“生长”在生活的泥土里
◎ 刘少华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据媒体报道,近日,山西太原古交市某村的安大爷挑战写作1957年高考同题作文《我的母亲》的视频火爆全网,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文字质朴,催人泪下,深深被打动。安大爷今年六十多岁,读过高中,当过兵,退伍回家后务农种地,也常去城里打工。

    亲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读罢安大爷的《我的母亲》,我们很容易想起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大爷的《我的母亲》,不仅是一篇作文,更是一曲关于亲情、记忆与生命轮回的深情咏叹。

    在安大爷笔下,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直白的叙述,却如春雷般震醒了现代人的情感神经。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人们被海量文字包裹:不少短视频文案追逐流量密码,一些文学作品堆砌辞藻、空洞无魂,而社交媒体的情感表达则被模板化。相比之下,安大爷的文字虽然“笨拙”,却用真诚打动了网友的心。他用三十年未唤“母亲”的沉默、用扛水泥的粗糙手掌、用对黄土坟茔的凝视,将最原始的情感浇筑成文字,让读者在共情中触摸到生命的重量。这种“返璞归真”的写作,恰似一剂良药,治愈了被形式主义侵蚀的审美疲劳。

    安大爷的《我的母亲》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对亲情、土地与时代的集体追忆。在视频评论区里,有“70后”感慨“仿佛看见自己母亲的身影”,有“90后”坦言“第一次理解父辈的沉默”。这种代际间的共情,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与家庭伦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母亲的思念、对苦难岁月的铭记、对生命的礼赞,始终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安大爷的文字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击中了这种深层的文化共鸣。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这种质朴的表达,重新锚定情感的坐标,寻找心灵的归属。

    安大爷及其《我的母亲》的走红,不仅是个体情感的胜利,更是对当下文学创作环境敲响了警钟。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部分创作者沉迷在技巧与形式方面炫技,将“感动”简化为套路化的泪点设计,将“深刻”异化为故弄玄虚的概念堆砌。而安大爷的作文证明: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永远需要创作者扎根生活,以真实体验为土壤。母亲缝补衣裳的针线、天不亮便劳作的身影、饿着肚子却说“不饿”的谎言……这些细节不是虚构的素材,而是生活本身馈赠的珍珠。创作者唯有摒弃功利心态,沉下心来倾听生活的声音,才能让文字长出打动人心的根系。

    没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在这个AI写作、流量至上的时代,安大爷的作文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深处对真实的渴望。文学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辞藻的堆砌,而在于能否让读者在文字中看见自己;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技巧的传授,而在于能否唤醒学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故事,永远生长在生活的泥土里。

 

当前:3版(2025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