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陈女士在上海环球港的Joypolis主题乐园碰到一件烦心事,她带小朋友来游玩,却因小朋友穿鞋超过1.4米,脱鞋不到1.4米,而被乐园认定孩子不满足使用儿童票的条件。对此,乐园方回应称,穿鞋测量身高一直是该乐园的规定,并且已经向陈女士退还了门票费用。
一双鞋子,竟成了儿童票享受优惠的“拦路石”。孩子脱鞋测量分明未达到1.4米,穿上鞋却“超高”——这多出的“高度”,不过是鞋底厚度带来的偶然增量,却让本应享受优惠的儿童失去了优惠待遇。当儿童票优惠政策的末端执行者对鞋底带来的“虚高”锱铢必较,无形中就抬高了儿童票享受优惠的实质门槛。
鞋底厚度千差万别,一双轻便的凉鞋与厚实的洞洞鞋、运动鞋,其高度差可达数厘米。如果一些场所选择按身高划定优惠线,并严格执行穿鞋测量身高的做法,坚持把鞋底厚度纳入儿童的身高计数,对于身高恰好处于优惠临界点的孩子而言,鞋底的厚度,便成了能否享受优惠的决定性变量。这看似“严格执行”规则,实则让身体之外的偶然性因素,取代了衡量儿童发育水平的实质标准,让优惠政策的善意在刻板的测量方式中被消解。这看似是几厘米的“技术性争议”,折射的却是相关方面在规则执行中缺乏对儿童权益的核心体察。
不能让“鞋高”抬高了儿童票享受优惠的门槛。有关场所应放弃对儿童鞋底的执念,允许儿童脱鞋测量净身高。净身高是衡量儿童发育状况最稳定、最客观的标尺。若因管理便利或卫生考虑不便脱鞋,则应在规则中预设合理的“鞋底容差空间”,在穿鞋测量结果刚刚“超标”时,或家长、儿童提出明确诉求时,把选择权留给消费者——允许其以脱鞋测量的净身高为准。这并非对规则的无原则妥协,而是让规则真正服务于保护儿童权益的初衷。
儿童票优惠政策,承载着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关怀。景区、游乐场所、公交企业等主体作为让儿童票优惠政策落地的窗口,需要在细微处体现担当。身高测量方式的选择,考验着执行者是否真正将儿童利益置于首位。允许儿童脱鞋测量身高,或者在穿鞋身高与净身高之间赋予合理选择权,体现的是对政策精神实质的尊重,是对儿童权益的更好呵护。
测量的是身高,显现的是温度;让的是厘米,见的是格局。落实儿童票优惠,不该严苛地算“鞋底账”。唯有保障儿童对净身高的选择权,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排除鞋底变量带来的误差,才能确保每一份政策善意不被“虚高”的鞋底所阻挡。这既是规则应有的精度,更是社会该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