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左手残疾的倪云海在重庆创办了一家保洁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他就向员工许下了“宁可丢订单也不丢尊严”的承诺。曾有一个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老客户要求他换掉下肢有轻度残疾、走路略显摇晃的保洁员,倪云海选择了丢掉订单。“丢订单是经济损失,丢人、丢掉员工的尊严和希望,那是良心的崩塌。”如今公司已累计吸纳残疾员工350余名,倪云海也始终坚守一条铁律:残疾员工与健全员工同工同酬。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订单无疑是重要的,面对快要吃到嘴里的“肥肉”,很少有企业能够果敢地说“不”。倪云海“宁可丢掉订单也不丢尊严”,虽然不太契合绝大多数人眼中的商业逻辑,却呵护了残疾劳动者的权利和尊严,彰显了一家企业的格局与担当。
在经典电视剧《大染坊》中,主人公陈寿亭让两个残疾人当门卫,遭遇了合伙人卢家驹的嫌弃,认为这两名员工“煞风景”。然而,陈寿亭不仅坚持自己的做法,过年时还给工人发钱,给残疾人的钱,甚至比给健全人的更多。用剧中的台词讲,“这厂子有股人味”。无论是在荧幕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懂得尊重和善待残疾员工的企业,往往能够“更上一层楼”。
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在求职过程中,难免遭遇形形色色的“傲慢与偏见”。对于残疾人而言,就业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融入社会的渠道。就业让残疾人从私人空间进入公共场域,在劳动中找到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的路径。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促进残疾人的价值实现,既需要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也需要公共部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重庆这家保洁公司对残疾人敞开怀抱,让残疾员工与健全员工同工同酬,宁可丢掉订单也要“保”住残疾员工的岗位,这种笃定与勇毅,根源于企业对残疾人的关爱与体谅。
包容和接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关键在于“意义之网”的重塑与更新。残疾人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也可以通过就业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论是给予工作机会,还是提供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抑或是关注心理健康,残疾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挺直腰杆、更体面更有尊严的活法。
衡量和评价一个人不能以貌取人,不能被身体残疾一叶障目。残障人士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甚至做得比健全人还要好,自然会赢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青睐。打破先入为主的成见,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更多帮助与社会支持,实现残疾人与用工单位的双向奔赴、合作共赢,“宁可丢掉订单也不丢尊严”是一面值得学习借鉴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