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家精神: 熔铸教育伦理 涵育文明共识
◎ 范苹妹

    在培育时代新人、引领文明风尚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肩负独特使命。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把教育价值追求和实际操作相融合,从而促使高校教师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贯通教育伦理与社会文明共识架设了价值桥梁。

    一、教育家精神在教育伦理中的价值升华

    教育家精神核心内涵以及价值提升的逻辑基础,给高校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提供了深刻理论指导与明确实践方向。在推动教育伦理升华的具体过程中,高校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用,肩负的职责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更在于引领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走向,为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教育伦理的核心要点是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重大问题,高校教师要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指导方向,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和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此外,师生关系伦理的构建至关重要,高校教师要按照言传身教的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展现出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行。

    二、教育家精神与文明共识的逻辑构建

    教育家精神的文明共识形成逻辑在于,教师应当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实现从教育伦理到文明共识的跃迁。教师需要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精神,深入探索学生特点与社会发展需求,设计启发性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乐教爱生的情怀,关注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在职业道路上践行工匠精神。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实现教育家精神途径主要靠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实践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是产教融合的首要任务,这也成为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措施。高校应当完善教师挂职企业相关制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参与生产和研发过程,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工作积累行业实战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实际项目案例带入课堂,增强教学实践性与创新性。在职业教育领域当中,教育家精神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老师们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严谨细致、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

    三、教育家精神在教学中的实践向度

    随着教育技术伦理持续不断地推进,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应用,要求教师在掌握先进技术时处理好技术和人文的关系。如教师利用直播平台展现乡村真实面貌、助力农民推广农业产品,同时坚持传递教育的本质价值,学生在学习直播技能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相关操作技巧,还深入了解乡村发展实际。高校教师搭建“数字人文”教学平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探索,如某高校历史学院借助VR技术再现古丝绸之路,给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关注技术伦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使用技术的观念。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学课程要深入分析作品里的家国情怀,理工科课程则需强调科技进步对国家实力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就像有些高校教师投身于航天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他们依靠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为国家航天事业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爱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高校教师依据学科特色以及社会需求去策划跨学科项目,通过采用项目制学习方式为教育注入全新动力。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红色文化沉浸式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红色文化遗址活动,设计线上展览等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有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团队推出“行走的思政课”项目,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以及贫困地区开展活动,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和扶贫调研实践中深入理解认同思政理论,学生由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项目制学习方式促进教育从理论学习转向实际行动。

    四、结语

    从教育伦理到文明共识,高校教师职业价值围绕“立德树人”持续升华,在教育家精神指引下教师坚守职业伦理底线,肩负起传承文明使命,用专业知识和高尚品格描绘新时代文明画卷,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为社会文明前行注入动力。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当前:B3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