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语转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高校实践
◎ 郑庆安

    在当代中国青年的认知模式由文本化、接受式的传统形态,转向视觉化、交互式的新媒体形态的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代际话语隔阂、传统教育式微与青年主体性觉醒三重挑战。武汉轻工大学以青年话语转换为突破路径,通过重构主客体关系,推动青年从教育对象升维为传播主体,构建起故事化、场景化、交互化三位一体的传播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嵌入青年原生话语体系的创新实践,为破解高校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认知变革:青年话语的范式重构

    回应时代挑战需要深刻理解青年认知的结构性特征。当代青年的信息接收呈现视觉化、碎片化与交互性特质,对单向灌输存在本质性疏离。新媒体生态的深度演化使沉浸体验与即时反馈成为常态,深层动因在于青年主体意识的历史性觉醒——他们渴求通过创造性参与实现价值确证。青年话语转换正是对这一命题的主动回应,其本质是推动传播主体身份革新与符号系统适配的双重变革:既让青年从“教育受体”转变为内容生产者,又运用其熟悉的视觉叙事、圈层语言和互动媒介承载理论内核,最终实现话语场域的权力结构重塑。

   三维实践:传播模式的体系创新

    武汉轻工大学的创新实践聚焦于构建三维传播模式。

    在故事化转译维度,深耕本土叙事资源破解理论抽象性。学生在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聆听林祥谦烈士“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誓言时,“工人阶级先进性”转化为直击心灵的生动注脚;站立武钢一号高炉前,追溯毛泽东见证铁水奔涌的历史场景,建设者奋斗故事与“自力更生”精神形成可触可感的互文。在场景化传播维度,课堂边界被社会化认知情境打破。武钢智慧管控大厅的实时数据流演绎生产力发展的当代叙事,英山县“村干部的一天”角色体验解码基层治理逻辑,专业场馆中学生获奖模型成为“工匠精神”的物化表达。在交互化表达维度,传播权力结构被彻底重塑。“研究生讲思政课”竞赛实现教学主体翻转,“微光”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与留守儿童共建“梦想之桥”完成代际价值传递,知识竞答等设计解构单向灌输模式,使青年在参与中激活主体自觉。

    实效验证:知行转化的证据链环

    实践成效在认知、情感、行为的转化链中获得实证。认知深化体现为理论的内生性理解——当学生立于武钢高炉旁触摸斑驳炉体,钢铁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联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原理在具身体验中完成意义重构。情感认同通过情境化动员深度激发:当学生重走长征路时,浸透衣衫的汗水将“艰苦奋斗”转化为肌体记忆;《少年中国说》手势舞中,童声演绎的爱国情怀使理论升华为情感共振。行为转化彰显知行合一的价值外显:硒产业学院“硒旅融合”助农方案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创造性转化,土建学院十年乡村服务为儿童植入“科技报国”信念,实证“认知-认同-践行”的育人闭环形成。

   深化路径:效能提升的三维探索

    面向未来发展,学校在三重维度深化探索。理论根基层面,通过专家督导与精读工作坊强化学理纵深,在历史比较中阐释“钢铁强国”命题当代价值,设置社会思潮辨析模块培育青年理论批判力。技术赋能维度,开发“高炉记忆”沉浸剧场等数字产品,建立需求画像数据库实现精准触达,推动教育场景向短视频、动态漫画等多媒介转化,同步设置人工干预机制突破“信息茧房”。长效机制领域,实施“青苗计划”构建人才梯队,在武钢等基地建立制度化教学点,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轻马宣讲团-微光志愿队”三维联动矩阵,通过省级思政精品项目培育可推广范式。

    有机融合:理论生命的青春对话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深植于青年主体的创造性转化。当高炉前的讲述赋予钢铁精神当代形态,当“梦想之桥”贯通代际理想,当先烈誓言在青年口中重获新生,理论便在与实践的对话中持续焕发感召力。其本质在于确立青年在传播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表达范式,激发其创造动能,实现其价值确证。这不仅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进路,更是马克思主义在时代浪潮中永葆生机、于青年心田深植信仰的必然选择。唯有推动青年实现从“受体”向“主体-载体-本体”的持续跃迁,方能为培育民族复兴栋梁筑牢历久弥新的思想根基。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前:B3版(2025年07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