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阅读时光
◎ 汤浙美

    爷爷的藤椅,总是摆放在院子的老槐树下。椅边小茶几上,常年压着一块玻璃,底下是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打我记事起,就常见他戴着老花镜,手指顺着铅字一行行摩挲,读到紧要处时,便会用红笔细细圈画。街坊邻居常来串门,爷爷便展开新到的报纸,铺在八仙桌上。大伙围坐成一圈,热烈议论着报上的新鲜事。那时报纸是稀罕物,爷爷总说:“这字里行间,可藏着天下大事呢!一张报纸,我能读上整整三天。”

    到了我这一代,阅读变得缤纷多彩起来。20世纪90年代的报刊亭像个万花筒,各类期刊铺满整个小空间。我是那里的常客,书包侧袋里总躺着一本已经卷角的《读者》或《萌芽》,课间掏出翻上几页,油墨香混着课间的喧闹,成了我中学时代最难忘的记忆。

    放学后,最期待的便是攥着几枚硬币直冲学校旁的租书店。指尖划过一排排书架,小心翼翼地抽出金庸或琼瑶的小说,一翻开便忍不住如饥似渴地读下去。我曾在被窝里蒙着被子,打着手电筒一口气读完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任江湖恩怨在黑暗中翻涌;也为琼瑶《苍天有泪》里的缠绵哭湿过枕头,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人。小说中的恩怨情仇,让我初次窥见课本之外的广阔世界。

    如今,女儿的绘本架竟比我的书桌还要宽敞。一岁时,她总抱着软乎乎的布书,小手指戳着图案,“咿咿呀呀”辨认着各种动物,那认真劲儿像在研究什么;三岁时,小小的她凑在亮闪闪的电子屏前,聚精会神地听《安徒生童话》,睫毛忽闪着,像是随着故事一同钻进奇幻森林;现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她,书架更是成了“魔法乐园”——会“唱”诗的《唐诗三百首》发声书、一点就“说话”的识字启蒙书挤在一起。每天睡前一小时,她准会攥着那支粉嘟嘟的点读笔,要么对着唐诗奶声奶气地跟读,稚嫩的眼神里满是认真;要么点着屏幕上的汉字,一字一顿地大声念,小脸上满是发现新事物的欢喜。

    前几日全家整理书柜,爷爷的剪报本、我的武侠小说和女儿的电子阅读器静静依偎在一起,像一条蜿蜒流淌的时光河,承载着三代人的阅读印记。我爷爷摩挲着曾孙女的电子屏,不禁感慨道:“现在的字都能开口说话了。”女儿却拿起他的剪报本,小手指着泛黄纸页上的剪贴:“太爷爷,这些贴在纸上的故事,是不是比动画片还好看?”

    阳光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书页上。三代人的阅读印记,在这一刻重叠交融。从油墨香到电子屏,从共享一张报纸到指尖划过万千文字,阅读的载体在变,但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感动与成长,却始终如一,永远滚烫。

当前:5版(2025年07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