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幼态审美”收割颜值“焦虑税”
◎ 张连洲

    据媒体报道,暑期,不少年轻女性希望利用这段相对空闲时间进行美容护理,提升个人形象。而在“幼态审美”风靡医美市场的当下,部分医美机构瞄准女性群体鼓吹“衰老无关年龄”,以“打造幼态脸”为名诱导医美消费,背后隐藏的则是标准混乱的“诊断”和深埋的消费陷阱。

    近年来,医美行业以惊人速度扩张,在该行业,“幼态审美”“少女感”“童颜”“冻龄”等概念层出不穷,医美机构通过各种营销,将年轻、稚嫩的外貌特征包装成“美的唯一标准”,进而收割不少女性的颜值“焦虑税”。这种做法扭曲了人们的审美认知,更加剧了社会上的容貌焦虑。

    “幼态审美”的泛滥,本质是商业资本对社会审美观念的操控。在商业逻辑下,医美机构将“衰老”妖魔化,将皮肤长皱纹、变松弛等自然生理现象定义为“缺陷”,并通过制造焦虑推动消费。社交媒体中充斥着“30岁不医美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等话语,网红博主们展示着高度滤镜化的“完美幼态脸”,相关商业广告不断强化“年轻即正义”的价值观。这种单向度的审美输出,让许多人陷入自我怀疑:似乎只有符合“幼态”标准,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尚未形成稳定价值观的阶段,更容易被这种“叙事”裹挟,将外貌焦虑转化为对医美的盲目依赖。

    更值得警惕的是“幼态审美”背后的健康与伦理风险。为追求所谓的“少女脸”,一些女性选择高风险的手术,却对可能的神经损伤、感染风险视而不见。当审美被简化为对“幼态”的追逐时,一些女性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健康代价。

    美本应是多元、包容的,可以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风采。但“幼态审美”将美窄化为流水线上的模板,排斥其他可能性。这种单一标准不仅加剧了外貌歧视,更让社会陷入“颜值至上”的功利主义陷阱,当外貌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尺,人们便不得不为容貌焦虑买单,陷入永无止境的“颜值内卷”。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重塑审美生态。政府相关部门应强化对医美行业的监管,严惩虚假宣传与非法执业;教育系统需要加强审美教育,引导青少年建立内在的价值认同,理解美的多元性与独特性;媒体与社交平台应减少对单一审美的过度渲染,为不同年龄、不同面貌的人群提供发声空间。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需要反思:为何要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定义的“美”之上?为何不能坦然接纳岁月赋予的独特印记?

    真正的美,从来不在标准化的模板里,而在自信从容的气质中,在丰富内在的沉淀里。拒绝为容貌焦虑买单,不被资本制造的审美牢笼束缚,我们才能挣脱“幼态审美”的枷锁,让美回归其本来的模样。

当前:B3版(2025年08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