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收菜计划”是珍贵的多赢计划
◎ 杨朝清

    杭州有位名叫邵贤彬的饭店老板,老家是淳安县左口乡海拔600多米的官田村。为让村里10多位空巢老人有事干、有钱赚,也让食客们吃到山里的好食材,他每个星期都会跑到山里收货。要真正惠及更多老人,必须扩大“消化”能力。在媒体和邵贤彬牵头下,一批杭州饭店推出一个巧妙连接城乡、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的“山村收菜计划”,媒体和相关方面还推出“山村收菜计划”亲子游。邵贤彬表示,未来想把这种“直采直销助农”的方式,推广到更多以留守老人为主的山村,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

    据报道,对于官田村的空巢老人来说,卖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交通不便,老人们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山下的村庄坐车,耗时又费力。既然“走出去”困难重重,“走进来”的“山村收菜计划”受到欢迎,就在情理之中。“山村收菜计划”既能让城市里的饭店收获山里的好食材,确保食材品质,赢得食客青睐,又能有效实现供需对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还能通过亲子游激活乡村旅游生态,显然可圈可点。

    据报道,在官田村等山村,老人们以前菜种多了卖不掉,只能拿来喂猪。只有解决了“卖菜难”的后顾之忧,山村老人的“希望之灯”才会愈发明亮。无论是新鲜的蔬菜,还是经过腌制后的笋干和萝卜干等,抑或是野菜,城市饭店的“下沉式采购”,让山村老人有了更多“以菜换钱”的机会。更关键的是,让乡村老人有事情做、有钱赚、感觉到“被需要”,“山村收菜计划”为乡村老人搭建了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平台,让乡村老人得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滋养。

    每个人都终将老去,乡村老人需要更多“温柔相待”。“山村收菜计划”以及亲子游等活动,搭建了城乡之间、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互动桥梁,让乡村老人与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留守在乡村的老人们也有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上门收菜或体验采摘之乐的人,虽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饭店老板、年轻人,但依然让老人们得到了更多的心灵抚慰和情感支持。

    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陌生人社会,每个人的角色扮演都可能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无论是杭州饭店老板们在平日里的上门收菜,还是相关方面借此组织的暑期亲子游,“山村收菜计划”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当更多城里人来到乡村,乡村才会更有生机;当城市与乡村之间有更多连接与互动,二者都能够从中受益。

 

当前:B3版(2025年08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