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间小屋,它隐匿在这座城市鳞次栉比的楼宇之间。小屋很小,小得只够摆得下我小小的沙发,小小的床,小小的衣柜和小小的书桌……
这样的小屋,在这座城市比比皆是,它是千千万万外来打工人的容身之所。它陪着我们,度过了无数个日夜,见证过太多我们的烟火岁月。
小屋的白天基本是静谧的。当清晨的微光透过阳台的纱窗,洒在我的枕畔,我似听到它与小屋的窃语:“该喊她起床了。”小屋不语,只含笑注视着我,像一个母亲看着她贪睡的孩子。我在这种爱意感应下,起床,洗漱,换装,匆匆锁上屋门,融入街道上赶着上班的人流中。小屋含情脉脉送别我后,又默默守候在原地。
到了傍晚,小屋才渐渐喧腾起来。工作了一天的我,提着顺路买回的几兜果蔬,钻进厨房,淘米煮饭,炒菜煲汤。把各色各样新鲜时蔬洗净切好,再放到锅里一通烹炒。不多时,一桌家常小菜的香味溢满小屋。我盛一碗米饭,喝口热汤,就着菜一口一口细嚼慢咽。忙碌一天的胃肠,享受着这一刻食物的熨帖。平凡温暖的时光,在小小的屋子里如水般流淌。
洗去一天的疲惫,我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翻开案上随手摆放的书籍,与书相伴让我最欢喜。这几日,我在读《挑战古人100天》,作者云葭用轻松幽默的笔法,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我带到古代的日常。原来古人也跟风,也爱投机蹭流量,每每看到这些,我都被逗得一个人哈哈傻笑。
无数个夜晚,我在我的小屋里忘情阅读。毛姆的《面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李娟的《冬牧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尘世间的苦难、人群中的温暖,在他们的笔下,或忧伤,或激荡,或缠绵,淋漓尽致道出人世悲欢,让我着迷,让我深深陶醉。不知不觉中,在小屋的陪伴下,我看过的书籍已摆满了书桌。
周末慵懒的午后,我藏在小屋里,会拉下窗帘,连接上投影仪,找出一部影片播放。我盖着一张毛毯,光脚窝在小小的沙发里,看《小森林》的烟火与唯美,《妈妈咪鸭》的童趣与欢乐……看累了倒头就睡,在我的小屋里,我被治愈着、包容着,随心随意,难得惬意。
某天周末的早晨,我收拾着屋子,音响里传来的吟唱一下子让我热泪盈眶:“我的小屋,不贵的房租。柜子上面摆着很多电影碟片和书。我的小屋,在星星下面,在城市的楼群之间……”赵雷唱的他的小屋,也是默默陪伴了我多年的小屋模样。
我知道,我们于小屋只是一个过客,小屋于我们也只是一个暂住之地。终有一天,我会离开它,不带走一片瓦砾。但小屋给予我的安定,足以抚平这么多年我在他乡经历过的沧桑。
我的小屋,它是我行走人世间,一直眷恋的温暖港湾,也是我心中永远爱着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