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教育部连续发文推动,到各地学校、社区、企业工会及公益组织纷纷响应,暑期托管服务正经历一场从“看护”到“育托结合”的深刻转型。这一变化,不仅切实缓解了家庭育儿压力,更折射出全社会教育观念与服务模式的积极进化。
过去的托管班,以“不出事”为底线。如今,越来越多托管服务跳出旧有框架,转向关注儿童兴趣培养、素质拓展与全面发展。托管,不再只是“看孩子的地方”,而逐渐成为助力学生开阔眼界、锻炼能力、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托管服务呈现出多元协同、资源整合的良好态势。学校、社区、公共文化场馆、企业、公益组织等纷纷加入,打破单位壁垒、实现场地与人才共享,为托管服务注入丰富资源与持续活力。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五老”队伍、企业职工等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弥补了专业师资的短缺,更构建起一张广泛而温暖的社会支持网络。
但也应看到,当前暑期托管服务仍面临发展不均衡、专业师资不足、场地资源未充分利用等挑战。农村地区服务供给相对薄弱,部分区域托管内容仍偏基础,与家庭期望存在差距。要推动托管服务从“有”到“优”,还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政策保障。例如,建立区域师资共享库,推广“时段差异化使用”模式盘活校园设施,开发“基础看护+素质拓展”复合型课程体系等,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
暑期托管服务的升级,是一项事关家庭教育负担、儿童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民生工程。它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资源整合。唯有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托管新生态,才能真正实现“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托举起每一个孩子的多彩假期,也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积累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