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科幻文学是青少年开阔眼界的万花筒、眺望世界的望远镜、探索未知的金钥匙、走向未来的登山杖
●现状:我国当代青少年科幻文学摆脱了对成人科幻文学的简单模仿,从题材到叙事逻辑等都有创新
7月27日,“中国创造·智启未来”全国首届青少年创新教育科幻文学大赛颁奖活动在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礼堂举行。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篇稿件,这些投稿展现了各种充满“科学基因”的想象。大赛评委会主席、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创始人陆杨表示:“这些文字不是空想,而是孩子们用科学知识搭建的‘未来试验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科幻文学蓬勃发展,各类科幻创作竞纷纷涌现,青少年科幻文学创作渐渐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科幻文学塑造青少年的思维与创造力
“用科幻为孩子们埋下科学的种子。”在华语科幻星云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赵华看来,科幻文学能唤起孩子们对科学的关注、对未来的憧憬。对青少年而言,“科幻文学是开阔眼界的万花筒,是眺望世界的望远镜,是探索未知的金钥匙,是走向未来的登山杖。”
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陈柳岐认为,科幻文学能够有效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未来意识。科幻创作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上,更体现于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考能力。
少儿科幻作家潘亮表示,科幻文学是面向未知的探索形式,它提出了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不少父母常常担心,AI等新技术使得世界变化这么快,不知道孩子未来发展如何,“阅读科幻文学,可以帮助孩子们做好准备,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在AI时代,文学艺术类基础训练对青少年成长依旧重要。”科幻作家陈茜认为,科幻写作将青少年被动吸收的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创造,是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熔炉。当科幻作品被他人阅读,收获真实的反馈和成就感,青少年便与世界建立了正向联结。
有专家提出,科幻写作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全球化、人工智能化等背景下,跨学科知识背景与科幻写作融合,能够引导青少年直面“科技与良知”“立场与偏见”“合作与冲突”等时代命题,培养他们将来应对复杂挑战的综合能力。
年轻一代的独特表达与叙事创新
在不少科幻作家看来,相比于成人科幻文学,我国当代青少年科幻文学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摆脱了对成人科幻文学的简单模仿,从题材到叙事逻辑等都有创新。
今年2月初,第三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新书首发仪式、第四届征文颁奖典礼暨第五届征文启动仪式在深圳举行。在“开启科幻世界的大门——青少年科幻写作研讨会”上,学者崔昕平结合“鲲鹏奖”的评审经验,总结了青少年科幻创作的年龄分层趋势:低龄段小作者偏好外太空冒险与机甲英雄题材,通过科技强化个人能力解决困境;高龄段小作者则转向地球生态、人类命运及伦理问题。这种分化反映出科幻文学创作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内在关联,也展现出科幻文学如何伴随着青少年成长而不断变化。
据悉,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自2021年设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收到全国青少年科幻文学爱好者的来稿近10万篇。
2月15日,首届“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颁奖典礼在上海举办。征文比赛共吸引了近千名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投稿,内容涉及人工智能伦理、未来世界、外星相遇、时空穿越、宇宙终极等丰富主题。由此可见,青少年的科幻文学题材维度更广、层次更深。
同时,青少年科幻文学创作正在积极探索叙事模式转型,兼具锐度与温度。例如,获得首届“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特等奖的《心链之殇》,探讨人类面对个体脆弱时的巨大潜能,带着对集体意识的深刻思考,讲述了一个以“侠之大者”为己任的刺客,通过个人经历探寻人类文明新高度的故事。这样的主题融合了哲理性与情感性,凸显出小作者郭士赢的深度思考力。
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一等奖作品《穿越时间的尽头》,描写了地球面临环保危机时的紧迫感,小作者潘岩对科幻文学创作的见解具有深意,他认为,“我们绝不能对当前世界保持理所当然的态度。很多同学谈到科幻,首先想到的是机器人,但我觉得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应关注宇宙的浩瀚与未来。”
合力助推青少年科幻文学再上新台阶
科幻文学创作让青少年的想象力开出花朵,如何让这些花朵开得更艳更多更久?毋庸置疑,需要多方来合力推进。
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基础在于素养和兴趣,因此,增强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十分关键。7月末,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内人头攒动,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来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此举行。大赛共有全国5000余所大中专院校和中学的约8.2万支团队、17.7万名青年学子报名参与。专家表示,此类赛事为青少年提供了点燃科学梦想、展示奇思妙想的舞台。
科幻文学创作离不开优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据报道,近年来,北京市科协以培育创新文化、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推动科幻产业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构建涵盖科幻创作、教育、展示、交流与产业转化的科幻平台。
专业赛事对青少年科幻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忽视。以“鲲鹏奖”为代表的全国性科幻文学奖项和地方性科幻文学赛事各有特色,它们都吸引着更多青少年参与科幻文学的阅读和创作。
科幻作家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也可播撒科幻文学种子。8月19日下午,“大咖聊科幻——少儿科幻的创作使命”主题讲座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科幻作家赵华向读者分享了《科幻星球:火星使命(三部曲)》背后的创作故事和写作经验,解读科幻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儿童文学理论家谭旭东指出,推动科幻图书出版、IP转化、多媒介融合,必不可少;培养优秀青少年作者、加大作品出版及转化力度,也势在必行;打造一批国际视野与中国本土特色相融合的青少年科幻文学作品,同样关键。
科幻文学从业者、学者等都期待我国青少年科幻文学进一步繁荣,进一步为青少年成长插上想象与创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