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文博场馆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前不久发生在上海某博物馆的一幕,与“知识殿堂”的庄重格格不入,相关视频片段显示,有孩子翻越围栏进入标本展示区,或嬉戏玩耍,或触摸标本,甚至骑坐于标本之上。一旁的家长非但不制止,反而怂恿孩子“摸一下,拍张照”,将家长监护职责的失守暴露在聚光灯下。
博物馆不是无拘无束的游乐场,它承载着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人类智慧结晶。当家长默许甚至鼓励孩子逾越禁区,触摸、骑坐珍贵标本,或做出其他不文明行为,在无形之中,已把公共空间当作可以肆意妄为的“私人游乐场”。这种纵容是给孩子播下任性妄为的种子。无数事实证明,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失衡,终将造成不良的后果:如孩子欠缺文明素养,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博物馆等公共场馆的秩序,依赖于每位参观者的自觉维护。家长在馆内的言行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是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的“活教材”。换言之,在博物馆等公共场馆,家长的每一次示范,都在塑造着孩子对文明、对公共秩序的理解。倘若家长连最基本的“保持安静”“爱护展品”等要求都难以做到,又如何期待孩子在未来成为守护文明秩序的合格公民?
文明观展,亟待各方同心而行。博物馆等公共场馆要提升管理智慧,用清晰标识、柔性引导与必要惩戒构筑守护之墙。更关键的是,每个家长在进入场馆大门时,便要自觉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重担,引导好自己的孩子。家长的行为范式与价值尺度,是孩子学习如何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参照系之一,尤其是在道德实践和社会规范层面具有示范作用。
总之,孩子在博物馆等场所中的不文明行为,映照出某些家长监护责任的缺失与公共意识的淡漠。当家长在博物馆中教导孩子爱护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明印记时,其实也是在教导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尊重公共规则、尊重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家长以身作则的每个文明细节,都将成为孩子灵魂深处最珍贵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