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在“大思政”视域下,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文明校园建设必须超越表层形象管理范畴,深入到价值引领、文化浸润、人格塑造等深层维度。文明校园不仅要有规范的教学秩序、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一种能够契合思政育人目标的合适载体,将有力助推文明校园建设。
一、非遗赋能文明校园建设的独特育人价值
(一)从“知识接收”到“文化体验”
非遗的活态传承特性,为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载体。学生在非遗传承实践中完成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感知与理解,教育效果更具穿透力与持久性。在非遗传承实践中,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学生通过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跳出书本,从而在做中学、学中悟,将抽象的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将书本上的文化知识转化为情感认同。这种基于实践的文化认同,比单纯在课堂上接受讲解更深刻、更牢固,为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助力。
(二)从“外在规范”到“内在修养”
文明校园建设离不开制度规范的约束,但真正的文明素养根植于内在。在网络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非遗传承实践中蕴含的“慢”哲学与“精”追求,恰好为涵养师生心性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帮助师生从“被动遵守规范”到“主动提升修养”的转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非遗技艺的传承过程,本质上是一场心性的修炼。无论是书法、国画还是陶艺、木雕,都要求学习者具备沉静、专注、坚韧的品格。非遗学习传承的实践,更能直接滋养师生的心性,从而使文明校园建设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
(三)从“校园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
“大思政”视域下的文明校园建设,强调打破校园边界,将育人场域延伸到社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非遗传承实践可以作为连接校园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同时,做好非遗活态传承工作也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振兴。将非遗传承融入文明校园建设,能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乡土、服务社会,实现从“校园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拓展,彰显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高校可依托本地非遗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非遗助农”“非遗文创”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更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对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延续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服务地方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基础上,高校可组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中小学”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传播非遗知识的同时也成为文明的传递者,从而将个人发展与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紧密结合,实现“大思政”育人目标。
二、非遗深度融入文明校园建设的四维模型
(一)以非遗传承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有精神”的校园
精神文明建设是文明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遗传承实践助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将非遗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融入校园精神培育的全过程。怎么做?首先,可以开设“非遗讲坛”系列活动,定期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讲解技艺、流程,也讲解技艺背后的故事与哲学。其次,在校歌、校史教育中融入地域非遗内涵,挖掘学校发展中与本地非遗相关的人物事迹、合作项目,增强师生的归属感、自豪感。再次,开展“寻找非遗中的美德”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组织学生分组调研本地非遗项目,梳理其中蕴含的诚信、敬业等道德元素并通过情景剧、演讲、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通过上述实践,能够有效将抽象的“大学精神”与非遗传承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精神与良好学风。
(二)以非遗元素赋能环境建设,打造“有韵味”的校园
环境文明是文明校园建设的外在体现。以非遗传承实践赋能校园环境文明建设,其核心在于将非遗元素与校园空间设计深度融合,打造“可视、可感、可体验”的文化环境,实现环境与文化的协同育人。在操作中,一方面要推动非遗元素融入校园公共艺术设计。高校可联合非遗传承人、美术专业师生成立“校园非遗环境设计小组”,根据校园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量身打造非遗主题艺术作品,给校园环境增添非遗韵味。另一方面,要建设非遗实体体验空间。高校可统筹校园场地,建设集展示、教学、体验、创新于一体的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同时,可在校园内选取合适区域按照传统园林美学理念打造“非遗文化园”,在园中设立非遗、民俗展演舞台,定期举办展演活动。通过这些实践举措推动校园环境从“标准化”走向“特色化”,从“静态观赏”走向“动态体验”,从“单一功能”走向“多元育人”。非遗融入校园环境不仅美化了空间,更成为思政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让校园成为更有韵味、更有温度的文化空间。
(三)以非遗项目启发行为文明,打造“有秩序”的校园
行为文明是文明校园的直观表现。以非遗传承助力校园文明规范的形成,其重点在于通过非遗传承实践将文明规范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培养师生的文明行为习惯。怎么做?首先,高校可结合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设计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在春节前举办写春联、送“福”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写春联、剪“福”字。其次,将非遗技艺纳入公共课程体系。如,高校可在体育课程中增设传统武术等内容。武德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伦理准则,以“止戈为武”为核心,强调习武者需遵循道德规范。古代师父传艺前常强调武者需先领悟放下兵器的哲学,弟子入门须通过洒扫劳作磨砺心性。现代武德则强调“尚武崇德、爱国守法、尊师重教、谦和诚信、刚毅自强”。学武术就要遵武德,于是,师生的文明行为变成了基于文化认同的“主动践行”,校园秩序更加井然,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使校园真正成为有秩序、有素养的育人场所。
(四)以非遗融入制度建设创新,打造“有传承”的校园
制度建设是文明校园建设的保障。以非遗传承牵引校园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建立非遗融入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怎么做?一方面,高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宣传部、学生处等多部门参与的“非遗校园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地域非遗资源,制定非遗校园传承发展办法,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非遗融入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分工与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非遗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学生参与非遗课程学习等纳入学分体系;在师资建设方面,将教师参与非遗教学纳入工作量考核与职称评定指标。这些制度的创新将有助于实现非遗融入校园的常态化、系统化。
三、结语
在“大思政”育人理念指引下,非遗以其独特的活态性、精神性与社会性,为文明校园建设提供了深厚文化支撑与创新实践路径。从精神塑造、环境营造到文明行为养成、制度建设保障,四维融合的实践模式将非遗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具体育人成效,实现了知识传授、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未来,需持续深化非遗与校园建设的有机结合,推动非遗传承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力,让文明校园成为涵养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彰显“大思政”视域下校园建设的文化厚度与育人温度。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KY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