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开福答卷

“梧桐树下”北里讲堂正在开展活动。(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宣传部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和人文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以文化赋能社区,以治理弘扬文化,走出了一条兼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区善治之路。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区治理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德”“仁”“和”,这些思想与当代社区治理的需求高度契合。在社区治理中,开福区注重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增强社区凝聚力。加强德治教化,培育文明新风。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开福好人馆、家风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活动。湘民社区在家风馆设立了“子渊班”,共读经典,分享居民优秀家风故事,激励群众践行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美德,提升居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区和谐。增强文化浸润,深化群体认同。充分挖掘清水塘红色文化、西园北里历史街区等本地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社区”。西园社区开办“梧桐树下”北里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就地取材、随时随地宣讲理论政策、历史故事,使居民增进历史理解、增强文化认同,促进社区治理从“管理”向“共治”转变,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建强文化阵地,构筑精神家园。面对“陌邻社会”的治理难题,前进社区将文化阵地建设作为凝聚人心的基石,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东风,配备了3000余册青少年读物、多媒体设备与健身器材,辖区500平方米的洪铭音乐厅实现公益开放,精心打造了集阅读、艺术培训及其他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形成了“15分钟文化生活圈”,成为居民精神栖居的温暖驿站。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基层社区的自治活力。开福区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节庆活动促进邻里和谐。吸引群众走出家门,一起写春联、猜灯谜、包粽子,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比如,四方坪街道在端午节期间举办长沙市“粽夏烟火游,浓情悦四方”活动,居民比赛包粽子、分享家风故事,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了互助精神。文化盛宴凝聚群众共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作用,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阵地”,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凝聚共识、增进和谐。比如,在“中国好人”邓学东的发动下,创新打造了“东风大舞台”文化载体,通过正能量剧目、国学堂讲座等文艺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赋能基层治理。非遗传承带动居民创收。将非遗传承与社区治理相结合,推动“非遗进社区”,开设湘绣、剪纸、棕编等非遗项目公益课堂,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为手艺人提供就业机会。比如,沙坪社区依托湘绣产业,成立“绣娘合作社”,带动周边600余名女性就业,实现文化传承与社区经济发展双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城市社区的创新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合理念”及大量的经典故事,为现代社区治理提供了借鉴。开福区创新治理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活力。以“新乡贤理事会”助力基层治理。结合“党建+乡贤”,以新乡贤的担当作为淳化乡风、集聚资源,打开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新格局。比如,捞刀河街道成立“新乡贤理事会”,设立11个工作室,打造新乡贤大讲堂、党建文化长廊等9处阵地,在扶贫帮困、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法治调解等方面建功有为。以“居民议事堂”推动民主协商。推广“居民议事会”制度,由居民自主协商社区事务。比如,伍家岭街道67名居民议事员齐聚一堂,积极为街道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审议通过了街道办事处工作报告、人大工委工作报告、居民议事会暂行办法、“情暖我家里”民生微实事项目等,展现了居民议事的活力。以“治理合伙人”化解矛盾纠纷。积极邀请“两代表一委员”、社会贤达等担任社区“治理合伙人”,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比如,创新思路引入“中国好人”、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组建公益志愿者服务团队,通过人文关怀、以文化人等方式,成功化解信访积案61件。

    (中共长沙市开福区委宣传部供稿)

 

当前:B3版(2025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